《流浪地球》,冒险启程

in #wandering6 years ago (edited)

导演郭帆人前人后都自嘲地管《流浪地球》叫小破球。
110.jpg

除了科幻题材的高失败率和不被外界看好的原因之外,也因为1月28日首映结束后,《流浪地球》的排片率最终定在了10%,落后于《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新喜剧之王》一个身位,在春节档排名第四。

采访开始之前,郭帆看到《新喜剧之王》发行方联瑞影业发布的关于暂停76家影城密钥的申请。这个申请意味着76家影院失去了公映该片的权利。无论这背后的原因是强势发行方以此倒逼影院提升排片率,还是影院坐地起价,向发行方所要高额红包未遂,都揭开了发行市场的混乱一角。

“排片很多时候不是那么公平。”郭帆说,“有些电影为了显得排片高,同一个影厅,6点半排一场,7点排一场,7点半再排一场。怎么可能呢?电影都放不完。我就觉得,反正我们不要(搞)这些东西。”

好在,郭帆用电影本身的质量赢得一个不错的结果。

在这个厮杀异常惨烈的春节档,《流浪地球》豆瓣评分8.4,上映首日以11.5%的排片,拿下了2亿票房。56.2%的上座率超过了《飞驰人生》(52.8%)和《新喜剧之王》(52.4%)。截至2月5日晚间,《流浪地球》大年初二的总排片比已达到16%,比上映首日上涨超过40%。

“活下来,别赔钱。只要它能活下来,我就能拍第二部、第三部。”这是郭帆对这部电影的最大期望。

“天又亮了”

《流浪地球》上映之后,很多影评人称赞这代表了“华语电影工业化程度的飞跃”。事实上,恰恰相反,这是由一个个通宵加班的日子构成的。

从2015年开始筹备《流浪地球》,郭帆朋友圈里最高频出现的四个字就是——天又亮了。

光是剧本,郭帆和制片人兼编剧龚格尔前后就写了超过100万字;分镜师出差,他就临时补位画7个小时的分镜头。这种为了剧本、分镜头、后期制作没日没夜,基本放弃所有休假的生活,他连续过了四年。“我还活着是奇迹。”郭帆笑着对我说。

和他一块熬着的还有整个团队,电影上映前,郭帆就盼着宣传期赶快过,好让他抽空去医院看看病倒的同事。“高血压也查不出为什么,熬的吧。”

除了熬夜,《流浪地球》还拍哭了很多人。

年逾六十的吴孟达穿着六十多斤的宇航服吊威亚,第一天拍完,回到酒店就哭了。年轻、体力好的外国特约演员也一样哭。拍惯了动作戏的吴京形容这身特制的道具服是他的“噩梦”,“每次(衣服)架到身上的时候,我们就像吊在铁钩子上的半扇猪肉,根本动不了。”

吴孟达评价郭帆是“特别能坚持的疯子导演”,其实就是死磕。

即便是好莱坞拍摄UI,也大多用后期绿幕贴片的手段处理,但郭帆要求所有UI都是实景UI,就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保留灰尘、指纹这样的细节。

运载车里要装二十几个屏幕,到了空间站的场景要容纳100个屏幕以上。剧组条件有限,这些屏幕实际上都是手机、iPad或是台式机,要由不同的人进行无线操控。工作量惊人。

有时候,工作人员一时忘了给机器充电,郭帆会忍不住生气。“团队因为缺乏经验,在拍摄现场所产生的一切问题我都可以接受。但是犯低级错误,比如没给iPad充电这种事我不能允许。”

大部分导演组成员拍完电影之后都产生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杀青后做梦都是在现场喊“大力胶在哪儿”“机器组在哪儿”。

郭帆说:

每天、每个人、每个部门、每个环节都坚持多做0.01%,10天就会变成0.1%,100天就会变成1%,而这1%的结果是多重效应的叠加,最终会产生质的变化。

寻找平衡

郭帆从决定做导演、拍科幻片开始,就试图寻找一个平衡点——在表达自己世界观和满足观众需求之间。

2014年,郭帆、宁浩、路阳、陈思诚参加了派拉蒙中美电影人才交流计划。除了参观派拉蒙资料库、看到《教父》的拍摄底片之外,他发现,对新技术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不是中国和好莱坞电影之间的差距,而是“人才的高精尖程度和电影高度工业化程度。”

自此后,他一直希望能够将好莱坞的内容制作流程应用在科幻题材的电影上。

郭帆更愿意将自己的电影定义为“观众中心制”,学习好莱坞的方式引进了“试片”制度,根据观众的反应来拍摄、剪辑、取舍,甚至是根据不同观众群体来制作不同版本的预告片。

具体到《流浪地球》的项目里,“我们在做剧本的前几个月,基本上都是在聊如何让中国观众买账。”编剧严东旭在《流浪地球电影制作手记》(以下简称《电影制作手记》)里说。

然而在制片管理上,郭帆却发现好莱坞的模式没法照搬。

“比如一些工具的使用。拿编剧软件来说,需要统一格式才能从资料库调取数据,统计角色的对白,统计情节。但是我们有AB两个组、两套剧本,那就很难统一格式。”郭帆说,“好莱坞的工业化根植于契约精神,导演有一个清晰的管理边界,但在国内,这条线是看不见的。”

除了契约精神,工业体系更建立在完整的预算制度上。

尽管郭帆强调这部电影最大的困难不在找钱,也不在说服投资人,但预算确实捉襟见肘。在参与《流浪地球》的八家电影特效制作公司里,并没有好莱坞的团队。“一个S级的特效镜头,5秒~7秒就是20万美金。我们有2000个镜头,用不起。”郭帆说。

饶是这样省钱,在电影的第一笔投资到账之前,郭帆已经垫资超过100万,制片人龚格尔也垫进去几十万。为了这部电影,龚格尔连自己的车都卖了。主演吴京不仅零片酬出演,还自己投资了这部电影。摄影指导刘寅自己花钱买了几百万的拍摄设备,之后租给剧组,拍摄完成后没有团队需要,大概率还得砸在自己手里。龚格尔在《电影制作手记》里说:我是头一次遇见给剧组搭钱的摄影。

最终,在所有人的努力下,这部电影成了一部“能一眼看出钱花在哪里的片子”。

这是在工业化程度较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团队每个人都牺牲个人时间和利益,长期超额付出达成的结果。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故事”。

“这四年时间,我和我的团队都尽了最大努力。我们没什么可遗憾的。”郭帆说。

Sort:  

Source
Plagiarism is the copying & pasting of others work without giving credit to the original author or artist. Plagiarized posts are considered spam.

Spam is discouraged by the community, and may result in action from the cheetah bot.

More information and tips on sharing content.

If you believe this comment is in error, please contact us in #disputes on Discord

Hi! I am a robot. I just upvoted you! I found similar content that readers might be interested in: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83845.html?h_s=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