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最大的差异来自哪里?

in #knowledge7 years ago

人与人之间.jpeg
我一直以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那些凡有一定成就的人(或者更加准确一点说,在某方面具备一定成就的人),跟其他人相比,除了外界机遇、环境的差别外,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最近我有了答案:观念。

人与人最大的差异其实是观念上的差异。在观念上的不同想法,再加上了时间这个维度,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而我就曾经因为一些观念的差异让我错过一辈子甚至更多(这里的一辈子是指七年,李笑来《七年就是一辈子》)。

比如,在小的时候,周围就有人告诉我,学习学的太用功的人容易读成书呆子。因此,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都以自己能够不那么努力而在学习上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而引以为豪。而太用功也一度在我的概念里没有被划归到优秀的品质里。

另外一件事,高考结束,在填报志愿之前,那个夏天,父亲曾经提醒我到上海看看,去调查一下当地的学校,看看哪些学校可以上的,而当时的我,正好约好了跟同学一起玩,而没有去。好像前途跟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一样。或许,那个夏天去了上海,我整个人生就会改变了。因为后来我才明白当自己没有权利去做自己的选择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

至今我还记得当时一个细节:填报志愿后,婶婶当时特地打电话给我,问我为什么想报考军校,我的回答是想去吃点苦。(其实当时我的意思就是想锻炼自己的毅力,只不过我羞于表达,没有说更多。)因为自己看到的一些书或报纸上写的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是从部队走出来的,就是想融入那个群体。这就是当时那样的一个单纯的我脑中的质朴想法!而这个想法正是从不经意间读到的一些书当中得来的,那些故事被我的大脑转换成了一种观念并在脑中植入。而就是这样一个不经意的想法影响了我的选择,进而改变了我的整个人生轨迹。

《beyond feelings》这本书中讲到,自己如果不严格地审视自己,不细致小心去审视脑中的一个个微小的概念和想法。自己很容易就会沦为环境的产物和别人口中的样子,根本没有独立的个体思想这回事。你以为的自己真的就是你这个独一无二、异于常人的个体吗?在大多数情况下,事实正好相反。如果不去刻意练习,根本没有独立思想可言。

李笑来给聪明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一个人聪明程度,要看他的头脑中具备多少正确且必要的概念和这些正确且必要的概念在其头脑中建立了多少正确且必要的联系。

因此,洗脑这回事,真的很重要。因为你不给自己洗的话,就会被别人洗脑。读书学习,运用元认知能力审视自己其实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每读一本书,真正的好书,就是对自己大脑操作系统的一次升级。而以前大多数教导我要好好读书的人,都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把这件事情讲明白。

读书,就是改变你的认知。让文字所传递的那样一些信息在你的大脑中建立一个个正确且必要的概念,并帮助你在这些概念中建立正确且必要的联系。(这里我不是啰嗦,而是“正确且且必要”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重要。首先错误的概念的危害谁都懂,另外,多余的概念也是毫无益处。)这样,在日积月累中,你的认知、观念在慢慢改变,结果,你的行为就在改变。而你的行为改变了之后,那种行为本身在作用于外部世界后形成的一定反馈又反过来,或影响或加深你的认知。而且很多时候,不是“你看到的东西使你相信”,而是“你的相信让你看到(你想看的)东西”。就比如,如果你要跟一个抱持读书无用论的人讲读书的好处,他会跟你反过来列举更多的读书没有任何用处的”例子“。

(在这里,笑来提倡要读一些认知类的书,而且这类书老外可能更加擅长,如果能读原版就更好。)

李笑来在作客深圳一所高中时,了解到那里的高中生平均每年读50本左右的英文书,那他们每年就有人50次左右的升级,而我们其他人真正好好读的书估计每年也就几本而已(还得加上小说之类的书)。那我们的操作系统跟那些读书读的多人比起来,可能就是dos系统和win10系统之间的差距。想想这是多么的可怕。

最近在读曾明军律师的自传,他当初读了一个不入流的大学,不懂英语,从小城市只身来到上海。与上海的那些大律师比起来,差距简直天壤之别。但就是因为挑战自己的精神,敢于把自己放到更大的平台去挑战,并不断实践,学习,思考,创新,才走到今天的成就。

因此,学习、升级自己的观念很重要,周围的环境,平台很重要,因为环境会影响你的认知,好的平台会加速你的发展。一个别人都说很难的事情,可能你也觉得很难。但,当你见到有人做到了,你也觉得那并不是什么不可以完成的任务了,特别是当你看到你身边的那个在你眼里“满身缺点”的家伙竟然可以做到,那你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这就是现代“孟母三迁”不停上演的原因吧,大家都认为好的环境能塑造一个人。

我觉得我个人身上一个比较大的为数不多的优点就是,看到别人能做的事情,相信自己也可以做到(这样的基因估计是从母亲身上遗传的)。说白了,就是有意愿去不停改变自己,不光是技能上面,认知更重要。

改变观念,从而,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