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牙科行业需求整合区块链解决方案DentaCoin介绍

in #ico7 years ago (edited)

.

Dentacoin是什么? Dentacoin是做什么的?
DentaCoin被开发成为第一个接近全球牙科行业需求的整合区块链解决方案。
这种独一无二的商业模式利用了现有行业的现状,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Dentacoin的使命是改善牙齿保健,并使全世界所有人都可以使用。

DentaCoin被开发成为第一个满足全球牙科行业需求的整合区块链解决方案。在认识到行业最紧迫的问题之后,我们制定了一个概念,旨在实现患者和牙医之间平等分享。通过众多基于区块链的工具,DentaCoin将把社区的患者和牙医集中在一起,共同改善全球的牙科护理,并使其价格合理。信任是关键。而且信托基于区块链的本质,固有地抵制其数据的任何修改。所有工具在形成社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DentaCoin智能“保险”的共同责任开始,通过DentaCoin医疗保健应用程序实现共同目标的共同合作以及关于DentaCoin可信审查平台服务表现的公开沟通。一个健康的社区可以防止恶劣的牙科服务和社区内的高波动。通过共同利益加强可以降低客户保留的成本。患者和牙医可以从同一根价格绳子上降下来。

已经在欧洲的两个合伙诊所实施了DentaCoin作为支付手段。在我们的第一家合作伙伴诊所SWISS Dentaprime,我们将DentaCoin作为支付手段,并作为患者忠诚计划的一部分(奖励患者不断提供反馈,撰写评论,向其他人推荐该诊所)。考虑到他们大多数的病人已经超过50岁了,我不能跳过一个事实,那就是一开始有些人理解了什么是DentaCoin。六个月后,我们可以说,我们设法根据他们的知识和兴趣,为不同的患者群体开发成功的沟通方法。以适当和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这个概念,对于让人们渴望参与到DentaCoin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已经在DCN支付了部分牙科治疗费用。而且,他们非常高兴能这样做。这是没有什么比较与礼品卡或奖金。人们觉得参加一场革命。我们在第一个运行的工具方面也有类似的积极的经验。可信的审查平台,即使在ICO之前,也是在以太坊网络上运行。

为什么你们的项目需要代币?
该项目主要是为了建立一个牙医和病人网络,在这个网络中,这些当事人可以相互合作,共同行事。 DentaCoin令牌作为我们计划开发的所有工具的链条和基础层,以改善这种社会和经济的互动。通过这些基于区块链的工具,患者和牙医将获得DentaCoin(DCN)的奖励,他们愿意为基金会的使命作出贡献:改善牙科护理并使其在全球范围内负担得起。

你们的开采量多大?
预先开采的总量达到8万亿。白皮书详细介绍了DCN总供应分配情况。重要的一点是,总供应量的76%被锁定在时间锁智能合约中,这意味着每年只有一定数量的代币将被解锁用于分配。这个供应量的三个主要原因:

首先,我们的概念有明确的长期定位。其次,就全球覆盖而言,我们当然需要足够的硬币,因为我们正在接近整个行业。 DentaCoin的目标用户群包括6亿多人,患者和牙医。我们的第一个工具 :可信评审平台的计划每日用户长期达到300万,每个用户都将获得一定数量的DentaCoins奖励。这只是DentaCoin工具之一。
最后,我们实施了一个特定的“价值创造”分配模型,这意味着通过所有基于区块链的工具,用户将获得DCN的影响。因此,所有预挖硬币中的40%用于赚钱。 DentaCoin的分销模式将货币分散到目标用户群中,将所有的市场参与者聚集到共同工作的社区中,从而为整个行业创造价值。预计这个强大的网络会触发网络效应,在这个网络中添加一个新的参与者会增加所有现有参与者的网络价值。

它是如何工作的?

目前,Dentacoin正在开发一些基于区块链的工具,并推出两种创新的牙科诊所概念,技术先进高效,被开发成为全球牙科行业的未来商业模式。
在Dentacoin的工具中,有一个可信的审查平台(已经可以运行),Dentacare移动应用程序(Android测试版),DentaVox webapp,Dentacoin Assurance(保险模型),牙齿保健产品交易平台, 材料和设备以及医疗记录数据库。 所有工具都具有区块链集成功能,并由定制的ERC20令牌(也称为Dentacoin)提供服务。

For more information contact me:
http://t.cn/RKHq7pX
https://twitter.com/steemitcn
文:@慢慢行走的玄子
https://t.me/cntalk

Sort:  

Hi! I am a robot. I just upvoted you! I found similar content that readers might be interested in: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66385-1085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