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下面两则关于医生和野象故事:
故事一
一位私人诊所的医生准备出国度假,便让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儿子来 顶一个月。一个月后医生从国外度假回来,问儿子情况如何。
儿子得意地说:“我把您医了10年都没医好的那个心脏病人彻底治好了。”
不料,父亲听了破口大骂道:“混蛋!你以为你聪明能干?你也不想想, 你这些年读医学院的学费是怎么来的!”
津巴布韦的大象危机(来源:网络)
故事二
在津巴布韦,原本大象是属于全体国民的。村民们仅仅通过向观看大象的游客收费来获得收入。偷猎行为十分猖狂,大象的数量迅速减少,而且很难禁止。后来,他们提出了一个新的保护大象的方法——把大象分给村民,并且只要猎人们缴纳一定费用,就可以猎杀大象。自此, 津巴布韦的大象数量一直在上升,由1979年的2万头增加到1989年的6.8万头。那时候挣扎在贫困线上的村民,已经用大象赚来的钱修建了学校和医疗站。
医生的故事是不是有点荒谬又有点扎心?这位老医生显然是把病人当成了“长期饭票”,治好了反而断了财路。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某些培训机构巴不得你永远考不过,某些修车师傅希望你的车三天两头坏。这就是“自私的基因”在作祟——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的需求。
但问题是,这种行为真的能长久吗?显然不行。社会运转的基础是信任,如果每个人都像这位医生一样“精明”,那社会就会变成一团乱麻。我们需要的是长远的自私,而不是短视的贪婪。就像那句老话说的:“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可惜,有些人连种树的机会都不给别人。
而相对的, 大象故事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用“自私”解决了“公益”问题。 村民们原本觉得大象是国家的,偷猎与否与自己无关。但一旦大象成了自己的财产,他们就意识到:保护大象就是保护自己的钱包。这就是经济学中常说的“产权激励”。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环保项目总是失败——因为参与者没有“自私”的动力。如果环保变成了一项“大家都受益,但与我无关”的事业,那谁会真正投入呢?与其指望大家的“无私”,不如设计一种机制,让人人都能从“自私”中获益。
自私的基因:是诅咒还是解药?
从医生到野象,我们不难发现,“自私”并不是一个绝对负面的词。它可以是贪婪的源头,也可以是创新的动力。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它。
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基因的自私性决定了生物的行为模式。我们人类也不例外,我们的“自私”无处不在——从争夺资源到追求名利。但与其他生物不同的是,我们拥有理性和道德,能够通过制度和文化来约束和引导这种自私。
比如,医生可以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吸引更多病人,而不是靠“养病”;村民可以通过保护大象来获得长期收益,而不是靠偷猎。自私的基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用错了地方。
从“短视的贪婪”到“长远的智慧”
回到开头的问题:医生和野象的故事,究竟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纵容它,而是要找到一种机制,让自私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其次,短视的贪婪只会毁掉未来,而长远的智慧则能让自私与公益并存。
最后,给大家一个建议:下次当你觉得自己被“自私”气到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想想——怎么才能让这种自私为我所用?或许,你会发现,自私的基因,也能开出美丽的花。
@tipu curate
Upvoted 👌 (Mana: 43/63) Liquid rew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