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世界的两种舞步:行波与驻波揭示物质本源(四)

image.png

在上一次的帖文中,我们回顾了物理学的几个重要发现。首先是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也就是绝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在匀速运动之间,运动和静止是无法区分的。

其次,爱因斯坦相对论推导出质量是物体内部所包含的能量。第三个是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所有的基本粒子既可以看作粒子,也可以看作是波动。波动的频率对应着粒子的能量。

由后面两条可以推导出一个颠覆我们常识和直觉的结论,那就是我们不过是一大堆聚合在一起的波动而已,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了解这些知识之后,我们就可以来讨论所谓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以及它是如何赋予组成我们身体的基本粒子质量的。这个深奥的物理理论也获得过诺贝尔奖,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类比来获得一个比较准确的直觉。

既然所有的粒子都是波,但是波也是分种类的。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如果你拿起一根绳子,牵起绳子的一头,另一头保持松弛。当你抖动手中的绳子时,绳子上就会产生波动。而且波动会向绳子的另一头运动。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绳子上的每一点不过是上下抖动而已,并没有向前移动,只有波的形状在移动。这种波我们把它叫做行波,意思是行进的波。

在科技馆里面,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演示装置——驻波发生器。在一个空气管里面有很多泡沫小球。按下仪器的按钮,它会发出特定频率的声波。这个时候,小球也会跟随空气振动,在里面跳动起来,形成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的波形。与刚才绳子上的行波不同,这个波形是静止的,并不会移动。这种波就叫驻波。

驻波更常见的例子就是在弦乐器当中,比如吉他、小提琴等等。它们的特点都是由弦振动发出特定的声音,弦的长度则决定了这根弦本身的振动频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这些弦必须被绷紧,不能像第一个例子中的绳子一样软塌塌的放在地上。而且琴弦的松紧程度会对乐器的声音表现有很大的影响,必须经常进行调音,才能让乐器发出想要的声音。

基本粒子的振动对应着这两种振动方式。这里还要插入另外一些额外的知识,简单说一说量子场论。在19世纪电磁学建立起来之后,人们知道了光是一种电磁波,电磁波是电磁场的振动。不过那时候的人有一个固有观念:既然是振动,必然是某种介质在振动。于是还假想出了一种叫做以太的物质,费尽心力去寻找它,直到爱因斯坦否定了以太存在的想法。不过爱因斯坦的做法其实只是回避了这个问题而已,既然找不到,就当作不存在。

最后在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中,另一位叫做狄拉克的大牛为了使薛定谔方程能够和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相兼容,从而发现了电子场的概念。所以在逐渐完善的标准模型当中,每一个基本粒子都对应着一个充满整个空间的场,粒子就是其对应场的振动。我们这里讨论的希格斯玻色子就是希格斯场的振动。

现在科学家们把基本粒子分成两大类。一类就是像光子那样没有静止质量、以光速运动的,被称为玻色子。另一类就是有静止质量的,像组成我们身体的夸克和电子,它们被称为费米子。

回到我们刚才类比的,光子这样的玻色子的场就像我们第一个类比中扔在地上松软的绳索,它不能产生驻波,只能产生行波。这就是为什么像我们人类这样具有质量的物体是不可能追上光速的,因为行波必须不断地振动、不断地向前运动。
另一类费米子,它们有静止质量。之所以有静止质量,就是它们可以在某些参照系中保持相对静止。这就像驻波,它的形状不会移动一样。这些费米子就是它们所对应场中的驻波,就像绷紧的琴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