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人打扰之际,你不妨静思默想:你眼中的世界曾是何模样。你眼前或许会浮现如下历史掠影:1950年代,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向热火朝天的中国频频投来向往的目光;1960年代,“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世界,万国来朝般地涌向革命中心北京;1970年代,在文革激荡中的世界,举世推崇唯一的救世主……。今天的人们当然不再相信这些幻象,但仍然不免好奇:是谁将这些印象置入人们脑中呢?
一对异邦人的遐想
公元1700年,分居地球东西两端的一对异邦人,不妨分别称金山与马克,他们对彼此所在的世界,各有一番有趣的想象。金山来自华南商人世家,家人提供的零星海外信息,在他头脑中编织成了一幅西方世界的奇异图景;马克生活在一个西欧知识家庭,饱读家庭藏书的他,对遥远的中国有着灿烂的想象。
在金山的脑海中,西方世界不过是一个遥远的国度,在地理形态与自然景观上,与他的家乡并无太大区别,都不过是黎民百姓生儿育女、养家营生之地。唯一的区别,只是海外离天朝太远,那就是天涯海角。正因为远离教化,就疏离了礼义廉耻,没有了上国大邦的文治道统,依然是域外番邦的粗野陋习。西方人未得中土礼仪之邦的正规训导,不习中华历代圣人之言,自不能礼义处世,忠孝传家,纷扰未断,兵戈不息。更有西方人寻衅域外,滋乱中土,祸及万邦。
马克的家族中,没有人到过中国,却对东方古国有异常的兴趣与好感。他的印象部分来自书籍,部分来自辗转相传的传教士见闻。与金山恶感于西方相反,马克则对这个他从未见过的异国情有独钟,充满了美好的想象。
在马克眼中,中国是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富庶、繁荣、安泰祥和的国度,是世人向往的乐土。这个国家的人民都具有良好教养,和谐相处,谦让随和,争斗绝迹,兵戈不生。国君圣明仁慈,治理有方,广土众民,太平盛世不绝。官吏全都是饱学之士,方正廉明,境内井然有序。这个国家人人向学,处处不缺读书之声,学者之多,过于西方的骑士。那里读书备受赞助,而不学无术则是最大耻辱。正是这种良好的教育,造就了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礼仪之邦。
这两个人眼中的世界真实吗?无论金山将多少道听途说加进了自己的想象,他眼中的那个西方世界,实际上就是多少年后中国人心中的西方世界,没有多少人着意去加以检视与修正。马克眼中的中国,与当时那个真实的中国有多大距离,就不必说了。正是一个金光灿灿的东方盛世,吸引着无数西方人来东方取经或者猎奇。这种误导带来了许多悲剧,但最终导致东西方的深度沟通,促成了今天这种样式的人类文明。与此相反,金山的那种西方观,却未曾推动一个去西方探险、求知的热潮。
可见,“眼中的世界”或许不足为信,亦可能有巨大价值。
曾为白板
金山与马克,对于他们未曾亲历的世界的遐想,至多只能说是真假参半,有些方面甚至荒诞无稽。那么,他们为什么能够接受许多明显地有悖于其常识的异域信息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未知世界的近乎完全的无知,无知则无成见。这就好比:一抹红色涂在一块白板上鲜红亮丽,而涂在斑驳灰暗的木板上则色调全非。
在完全未知的世界面前,人的大脑至少有一部分近乎白板;而一个幼童或者一个隔绝于外界的未开化人,其头脑则整个地近乎白板。
了解人类认知过程的最佳途径,似乎是对幼童的观察。在这方面,心理学家已经做过并记录过很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作这一类的观察。人们常说,幼童兴趣广泛而浓厚,而且至少短期记忆颇佳,就是源于他们的特有优势:近乎白板的大脑。我不止一次注意到,幼童因发现了地板上一丁点毫不起眼的碎屑而兴奋无比;或者,盯住草丛中某个小动物,那多半是成年人不屑一顾的。成年人的大脑已装得太多,不太容新东西挤进去了。
将所知甚少的成年人与幼童相提并论,或许有点失礼,但也未必荒唐。人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除了自己身处其中的那一小片天地之外,对外界懵然无知,就说其大脑近乎白板,也不算夸张。当一个旅游者深入荒野偏僻之地,遇到的山野之人表情木然,无法交谈,实不足为怪。从根本上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两个人,在各自的脑海中,拥有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两者几乎没有交集,除了茫然相对之外,少有沟通的语言与兴趣。
在这个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我们已经走过了不短的路途,头脑当然远非白板了。或许,我们仍然痛感自己知识太少;但在希望更超脱地面对世界时,又不免觉得头脑中驳杂的信息太多。在郊野信步闲游、纵情遐想之际,我常常想:如果忽略掉所有文明遗存:道路、建筑、田野、书籍、音乐等等,今天的世界与天地初开时的世界,究竟有多大不同呢?就在我面前的那片荒野、那条河流,或许千万年前就近乎今天这个模样。如果将我与某个动物同时投放到荒郊野外,彼此眼中的世界,似乎不会有太大不同,尽管我无从得知动物的看法。
当然,我知道事情并非如此:我和动物眼中的世界,毕竟差别甚大。区别或许在于,在观察眼前世界之前,我的脑海早已不是一块白板,这妨碍了我去接收一个更纯粹的世界的影像;妨碍我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文化!人与动物的区别,原来就是有无文化的区别。
没有文化,我们眼中的世界绝不会是它所呈现的那样。
能否再往前走一点点:眼中世界迥然有别的两个人,是否恰恰文化背景截然不同呢?
了解了这一点,人类的互相沟通,会容易还是更难呢?
让你看到的世界
生年有限,每个人都来不及细想:想象中的世界,是怎么从外界潜入我们脑中的呢?上天给予我们的禀赋、来自先人的传承等等,都使我们几乎本能地认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无非就是先我们而在的真实世界。古人感慨于“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肯定相信,他们与其先人看到的日月,都属于同一个真实的世界。纯粹从观感考虑,其实他们完全可以持另一看法:他们看到的东西难道不可能互不相关吗?
皓月当空,毕竟是较简单的画面,所能容纳的想象有限。如果脑海中的世界是某个社会的断面,情况就复杂多了。怎么能够断言,社会在你我眼中的呈现,是一样或者近乎一样呢?另一种假设——你我眼中的社会完全不同——岂不更有道理吗?
在许多人看来,文革年代的中国社会万马齐喑,陷入千年一遇的黑暗中。那时,民不聊生,“千村薜荔,万户萧疏”;百业凋敝,市井萧条;遍地烽火,鬼哭狼嚎;冤狱遍地,人神共愤;大厦将倾,人心惶惶……。在那段黑暗岁月,我恰好有机会经过云贵的穷乡僻壤,亲眼看到被饥民剥了皮的白树干,那种惨景至今难忘。
但今天五毛们心中的文革社会却截然不同,似乎完全在另一个星球上!他们看到的是:到处莺歌燕舞,其乐融融;供应充足,价廉物美;生老病死,各得其所;社会安定,雷锋遍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声威远播,万国来朝;红太阳普照世界,红宝书传遍全球;朋友遍天下,反华势力日暮途穷……。
对于没有关闭脑门的文革亲历者来说,对文革年代说好说坏都不是问题,他们有自己的判断与记忆。但一个根本不知文革为何事的年轻人,你叫他相信哪个世界是真实的呢?
在更多的情况下,人们眼中的世界,未必如此黑白两极。但那样就更加众说纷纭。如果有一百个留美学生各写一篇美国印象,就有一百幅画面,你能相信哪一幅?
既然如此,还能相信,人们眼中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吗?
至于造成这种结果的生理与心理机制,却远不是简单的问题。容易肯定的只有一点:我们用于观察的眼睛肯定不是照相机!在无意识中,我们已将所看到的画面依据自己的先定看法改造过了。这相当于,你并非将观察所见的影像存于白板上,而是存于一块有色板上。这并非出自有意,即使你完全听其自然,结果也会如此。
那么,谁在我们的大脑的底板上涂了色呢?那当然是社会。社会早已将某些惯例、成见、潮流输入我们脑中,那相当于大脑中已有某种编码与程序,它自然地规定着你接收与处理信息的模式。
此外,社会还有表现强大意志力的一面,这就是某个权力中心的强力操控,它通过精心设定的种种安排,使你眼中的世界,恰好就是它希望你看到的世界。
这样一来,你眼中的世界,就有了三种可能:
真实的世界;如前面所分析的,在绝对的意义上,这是不可能的。
不受操控地看到的世界,它依然受制于来自环境的先入之见,因而不可能完全排除扭曲与偏见,不可能不有别于真实世界。
让你看到的世界。这来自权力中心的精心设计,是一种系统的、有意识的干预。这种干预强大到什么程度,只有亲身经验过的人,才有真切的体会。英国那位逊位君主爱德华八世,就是那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传奇人物,在1936年逊位之后,应希特勒邀请访问了德国。希特勒当然给他看到了一个广受拥护、治理良好、生机勃勃的国家;而在纳粹德国的极权制度下,做到这一点只是小事一桩。爱德华八世终身不改其亲德倾向,希特勒下的功夫能不成效卓著吗?
谁创造了眼中的世界?
对于眼中世界的形成,上面的分析只是针对某个时间断面,这未免太简单化了。将眼中世界的形成,无论理解为直接的自然摄入,还是理解为外界信息与先定看法的相互作用,那都想象成一次性的了。而实际上,我们面临的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连续过程,其中既有简单的自然摄入,也有复杂的交互作用;而且,这种种环节往往交替出现,综合性地糅合成出现于我们眼中的那个世界。
对于一个如此复杂的过程,我们的关注点不是个别环节,也不是对于过程的详尽描述,那都太繁杂琐碎了。让我们感兴趣的只是:对于我们眼中世界的形成,真正具有重要性的是什么?或者说,眼中的世界是谁创造的?
当然,头等重要的还是那个真实地存在着的现实世界,没有了这个,一切都无从谈起。重要的也并非现实世界的全部,而是人们关注的那个部分。如果我们意在观察社会,天空中云彩如何、何时绿草如茵,这些都会被忽略。以现实世界作为一切观察的基础,这只是一个常识,在任何理性的的分析中,不妨视为理所当然而略去不提。
其次就是由种种社会意见所构成的那个“网”,没有人能逃过它的网罗。这个网无论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是无限地宽广的。从空间上看,它包括无数的发声者:媒体、政府、学校、教会、企业、商家,还有出版物、影视、社会活动……。从时间上看,所有上述因素都会长期存在,无论它们将如何变换形式,其影响及决定人们意见倾向的功能,并不会根本改变。别自命清高,以为独独你不会为任何人所左右;你纵然不会明白地听命于人,但许多温柔地进入你耳中的意见是完全不著形迹的。所有这些东西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无时不有,你还能躲到哪里去!况且,你根本不会想到要躲开这一切。
因此,在你脑中塑造了那个世界的,既不是那个单纯的外部世界,也不是你个人独立运作的内在加工,甚至不是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实际上,是所有这一切的共同创造!这个“造世界”的共同体庞大到什么程度,人们眼中的世界就丰富到什么程度。既然创造眼中世界的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共同体,它就不可能是一个有意识的主体。因此,眼中的世界没有有意识的创造者;整个地说来,你眼中的世界不过是一种无意识的产物。
Congratulations @ancient-light! You have completed the following achievement on the Hive blockchain and have been rewarded with new badge(s) :
Your next target is to reach 8000 upvotes.
You can view your badges on your board and compare yourself to others in the Ranking
If you no longer want to receive notifications, reply to this comment with the word
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