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插柳

今天国民党已衰败到什么程度,在台湾选战中艰难挣扎的国民党人想必体会至深。民国先贤如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即使地下有知,大概也想象不到,国民党的党运之惨烈竟一至于此!今天,国民党唯一聊以自慰的是:终究有一些历史学家,好歹从其百年历史中发掘出若干事实,多少充实了其成功记录。只是,对此国民党也没法开怀喜庆:那也只是无心插柳而已!

1604977946-4bf475575d642b9.jpg

民国经济

要说民国政要们如何致力于发展经济,或许无人相信。不是说民国人没有建国理想,而是根本没有这种时机。抗战时期就不必说了;就是十年内战中,蒋介石在干什么?大部分时间都坐镇南昌“剿共”去了,哪有心思顾得上经济?仅仅是为筹集军费,就已经焦头烂额;还不说那一大堆公务员等着发饷;文教卫生等绝不能少的投入;各路土皇帝催要的拨款……。

幸而有一批人,无需任何人催逼,就在努力经营,拼命奋斗,他们就是那些“乱世不忘发财”的实业家、小业主、市井趋利之徒。无论北洋还是南京,都不太可能给予这些人多少支持。但中国商人就是有超人神技——他们大概要算这个世界上最有进取心的创业者,再加上当时颇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居然干出了一番事业!

中国商人以其世上少有的精明,选择自己的创业之路。他们首先瞄准广大人口所需之日用品,尤其是纺织品;纺织业发展之快,立即让外国竞争者感受到压力。到1920年代末,纺织业的总产量甚至超过英日两国。1936年,一半以上的纺织品来自机器生产;纺织品的出口,达到总出口的1/10 。从1912年到1933年,各种工业品的年均增长率达到:钢铁9%,煤8%,棉纱锭子12%,轮船吨位12%,铁路里程10%。在所谓黄金十年(1927—1937),年均经济增长率在11%以上;大学生人数增长了94%。这些数据,在当时世界任何国家,都算辉煌业绩了。

与具体数据比较起来,另一些事实的说服力可能不那么清晰,但或许更能解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中国人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快速,生产出西方产品的仿制品,这些廉价得多的“洋货”销往全国各地,使得即使最偏僻的乡村,也出现赶时髦的人所追求的西服、皮鞋、唱机等等商品。那些表现出异常天赋而又无所顾忌的仿冒者,无疑正是今天温州、晋江、义乌那些仿制大王的先行者!

那个时期最主要的变化,是无数普通人的生活,急剧地卷入世界潮流;而这正好与国内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相呼应。对外贸易额,从一战时期的100万两,增加到1931年的324万两。1923年,中国是签订简化海关手续的国际公约的十个国家之一。现代银行业迅速占领全国的金融领域,民国时期的私人银行达到293家。

据一些西方学者调查,农村状况亦出现重大变化。自耕农超过半数,佃农不足6%,大多数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在1930年代,人均身高有所提高,这反映了营养状况的普遍改善。

上述或许很不同于今天的教科书,但还是会被一些学者记住。

民国政制

在政治领域,民国似乎没有留下多少正面印象。民国的政界大佬们,忙于争夺政府控制权,不太可能有多少心思,关注政制的改良。就整体而言,民国的政治现实,无疑远离孙中山的共和理想。

但有一个比这些更重要、却几乎完全被忽略的事实是:民国的官员既不是穿大褂的满清老爷,也不是穿毛式服装的工农干部;他们大多是接受了西学的新一代人,其中不乏数量可观的海外留学归国者,政府上层尤多。在1931年,半数以上的县长受过高等教育;至1936年,省级政府中的高层官员大多大学毕业,1/3拥有国外学位;只有极少数出自赳赳武夫。这种广泛的西学背景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无论政府公文与国家领袖唱什么主义高调,大多数公职人员的头脑,毕竟被当时世界流行的观念支配:文明、自由、民主!正是这一基本的因素,大大弱化了民国政治中不可避免的顽固保守的一面。

当然,上述西化倾向的作用,只能是潜在的、不经意的,因而收效有限;没有人去挑战“军政、训政、宪政”等既定国策。不过,即使是无意识的“润物细无声”,其作用亦不可忽略。许多外国观察家注意到,正是那些受过西方教育、具有专业素养的公职人员,默默地效法西方同行的工作,扎扎实实地奠定着文明制度的基础。

这样一个静悄悄的过程,在司法领域的积累效果最为明显。正是那些熟悉西方法治的学者、专业人士,执笔写下了民国的民法及其他法规。在这些人的主持下,民国的监狱制度实行了根本改革。我不知道,后来王立军们的所作所为是改进还是倒退!所有这一切,当然不太可能直接经蒋介石等人之手,其时蒋氏忙于军务,无暇他顾。蒋氏的最大贡献,或许就是不去强行干预行政与司法专家们的创制实务。

自清末开始的选举,一直在缓慢推进;1936年几乎实现的民选“国民大会”,被次年开始的战争打断。抗战中的“国民参政会”,虽然主要是块招牌,但还是让一些愤激之士有了骂国民政府的机会!

民国自由

如果只观察1924年前后,那么可以说,国共两党都是列宁主义的产物。这就用得着曹植的那句话: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另一方面,两党的区别又是如此之大,结局如此之不同!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国民党追随列宁主义终究是半途而废。对此,斯大林至少要负一半责任,当时国民党要求加入共产国际的申请都已递到斯大林手里,却被婉拒了;而中共则是学习列宁主义的优等生!国民党虽然也喊过几句列宁主义的口号,但它更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它不仅有“联俄联共”,还有《建国大纲》!孙中山奔走大半生,主要经历的是西方世界,他的社会理想,不能不主要以西方价值为依归。而在国民党阵营中,有类似经历的岂止孙中山一人?民国政府,当然不是什么追求自由的典范,给予人民的自由也十分有限。但它还不至于公然信奉一种反自由的哲学,至少不视自由为洪水猛兽!

在维护自由这一点上,民国只能算是功过参半。

竖起自由旗帜的不是民国政府,而是自由主义反对派。政府的功劳在于,它终究容忍了反对派的存在。民国的自由主义反对派力量之强大、观念之先进、态度之坚决,甚至获得了可观的国际影响。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副主席即由中国自由派人士张彭春担任,正是此人,在1948年为联合国起草了《世界人权宣言》,你相信吗?

自由最可信的标志就是独立媒体的存在。在1930年代中期,有910种报纸出版,其中很多报纸对政府持激烈批评。最著名的《大公报》经常登载痛批蒋介石的文章。有十多种刊物讨论人权、司法等尖锐问题。像斯诺这类左派作家的著作,在中国境内广泛发行。在内战的关键时期,左派出版物甚至超过了倾向官方的出版物;出版《资本论》的广告,都登到了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上。

这一切,在今天看来简直匪夷所思。它们当然绝不可能是蒋介石的有意推动,不过是无心插柳的结果。

民国文化

民国统治者具有某种文化优势,国家恰恰占了这个便宜!尽管如此,还是不能说,民国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功劳卓著。最主要的是,那根本就不是一个顾得上文化的时代!在那种兵荒马乱之际,政要们哪里还有那份闲情逸致,想到文化上来?

不过,或许正因为如此,文化才成了民国的亮点!文化是这样一个领域,它恰恰不需要政府去管它,政府只需将该投入的那份钱给它就够了!在这一点上,政府或许不够慷慨;在那个局面下,它也慷慨不起来。不过,当你看了民国遗留下来的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看了民国主持的故宫文物搬迁、安阳殷墟考古,说“政府不慷慨”这几个字都难以启齿了。

也不能说有一个在文化建设上雄心勃勃的政府;主要在于政府中多了几个读书人,而读书人岂有不爱文化之理?在民国绝不可能发生拆毁北京城墙这种事情,也就是这个道理。

民国文化繁荣到什么程度,不妨用一句话来概括:当时的中国人涉及到了世界文化的几乎所有领域,而且在许多领域的修养,达到了当时的顶级水平!此处只能以一鳞半爪来作例证。北京图书馆编的20卷《民国时期总书目》,囊括了10万册图书。它的法律卷收录了4400个书目,社会学收录了2600种出版物!据1961年统计,民国汇集的世界各地期刊达2万种!对于一个民穷财尽、严重缺乏外汇的国家来说,这简直算是挥霍了!

民国外交

民国的批判者早就有了一句现成的话:丧权辱国!即使民国在其他方面一无是处,恰恰这几个字绝不适用于民国!且不说那是一个民族主义高涨的年代,单说蒋介石其人,就是一个天性固执的民族主义者,还不失几分“天朝”情结。对于他似乎不敢得罪的美国,他的傲慢、顽固、难打交道,在华盛顿也尽人皆知。如果这个国家一定会出一个卖国贼,肯定不会是蒋介石!这一点,蒋的主要对手毛,其内心大概也是不否认的。

蒋介石最为人诟病的是,在1937年之前的一连串对日外交失败。日本是世所罕见的虎狼之国,其侵华的野心由来已久,蒋介石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我刚刚看到的一个历史文献片披露:1934年蒋介石在追击红军途中来到四川,顺便考察了重庆,当时就决定将以重庆作为未来抗战的首都,而此时离抗战爆发还有3年。

知道这一点,还说蒋介石无意抗日,肯定说不通。

蒋介石本人当然谈不上什么外交才能;但他能放手用一些一流的外交干才。宋美龄的角色特殊就不说了。像顾维钧、颜惠庆这样的外交家,我不知道今天是否还有人可与之比肩。

民国外交的那些最引人注目的活动,当然离不开抗日这一主题。但那已为众所周知;下面有意举两件较少被人注意的事。

其一是大体保持了领土完整。民国几乎完全继承了满清的版图。今天的人不熟悉历史,以为这件事情很容易,似乎天经地义。其实远不是这样。满清从明代继承的国土要小得多。经过康乾盛世的扩张之后,领土达到1300余万平方公里;即使后来遭到俄罗斯的侵蚀,到清末时还保有1100余万平方公里。陆上边界线漫长,四边都有强邻虎视眈眈,例如北方的俄罗斯,南方与西南方的英法势力。如果某个列强乘中国内战之机,在新疆、西藏、云南等地的边界线内某个地方挖去一块,兵弱国穷的中国,恐怕很难有反制之力。除了俄罗斯霸占了蒙古之外,这种情况居然没有发生,实在是一个奇迹!这或许有幸运的因素,但也不能不说是成功外交的结果。

其二是利用二战中的新形势,及时地收回了鸦片战争以来丧失的大部分权益,例如废除了几乎所有不平等条约,仅有中俄条约除外。到1945——没记错,不是1949——年时,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可谓正当其时。

无心插柳?

南京人爱夸耀他们这个“六朝古都”,但多半没有人联想到:凡建都于南京的国家,都没有长久的国运!这是什么劫数,无人知晓。就是孙中山奠基的民国,也没有逃过这一劫数!无论今天台湾的国民党打什么旗号,民国都彻底地沉没了。未来的民国,将只是历史学家手中的一件文物,没有多少机会进入大众的视线。

那么,本文叙述的这许多民国往事呢?且不说它们多半不为大众所知;就是大众相信这些全是真的,恐怕也难以获得很高的评价。关键在于,这些成就多半不是政府与领袖的“匠心独运”,而不过是“无心插柳”的结果罢了。

经过70年的训练之后,中国人的思维已经完全格式化了。他们并不看重结果本身,只看重对结果的解释,甚至解释就是一切!重要的不是做了某事,而是那事是谁做的,是在什么主义的指导下、为着什么目标做的。如果出于主义的崇高目标,出于领袖的雄韬伟略,那么就是伟大的成就!如果仅仅是芸芸众生的默默而为,那算什么?

真不幸!民国的许多成就,恰恰就是许多人的默默而为,对于前朝政要来说不过是无心插柳。这些真的该让其沉没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我要说,人类的大多数成就都该沉没!因为除了极少的例外,它们也不过是“无心插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