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论语·宪问》
1
蘧伯玉当然不可能去瓦尔登湖。不过蘧伯玉确实影响了瓦尔登湖上的梭罗。
梭罗出生于1817年,大概是处于清朝嘉定年间。《论语》的第一个译本于1687年在欧洲出版,拉丁文,由来到中国的传教士翻译而成。不过梭罗读的并不是拉丁文,他读到的《论语》应该是Pauthier的Confucius et Mencius(法语,1841年出版,感谢伟大的网络,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这里观摩)
从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独自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瓦尔登湖不光为梭罗提供了精神氛围,也是践行他理想的地方。结束这里的生活之后,梭罗推出了《瓦尔登湖》。
2
在《瓦尔登湖》的“经济篇”中,梭罗引述了上面蘧伯玉使人于孔子的段落。
蘧伯玉派使者去看望孔子。孔子和使者坐着寒暄,问他:“老蘧最近都在做些什么啊?”使者回答说:“他想减少自己的错误,但没做到。”使者走后,孔子感叹说:“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
孔子感叹使者之好,是因为他不为主人隐瞒,关注点落在“而未能也”四个字上。而梭罗引述这个段落,重点却是在“欲寡其过”四个字上。
3
所谓“欲寡其过”,其实就是通过反省,减少自身的过失。吾日三省吾身嘛。梭罗认为,这才是“永不过时”,每个人每天都应该关注的事,而不是“新闻”。
如果你熟悉了此种事件(这里指上文提到的各种新闻实例)的原则,那么各种的实例和举证对你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对哲学家来说,所有的新闻都是胡说八道,是老妇人们在喝茶时候编写和阅读的。
对梭罗而言,被眼花缭乱的表面事件所蒙蔽,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不能发现事物背后的本质与联系,是绝对错误的做法。
他说:
我们把假象和幻觉推崇为最高的真理,却把现实看作是无稽之谈。如果人们能静下心来只关注现实,不被假象所欺骗,那么,和我们所认知的这些假象相比,生活就是一部类似《天方夜谭》的神话故事。
如果我们所推崇的,只是那些必然存在且美好的东西,那么音乐和诗歌必将会在大街小巷回荡。当我们真正做到从容淡定,才能领悟到:只有杰出伟大的事物才能得以永久存在……
4
如果能学一学梭罗,学一学蘧伯玉,那么我们至少会知道有限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如果不知道从何入手,那么不妨就从吾日三省吾身开始。
Vipassanā
@originalworks
我试过吾日三省吾身,奈何也不是易事,因为有时候做错了事却不知道,你说气不气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三省吾身就不错了啊,省不省的到,就顺其自然吧,哈哈
其实在梭罗这里,假象、幻觉和现实的涵义很微妙。美国哲学的始祖们认为现实是“真”,那些试图破除“现实的遮蔽,探究形而上的世界本质”的哲学才是人类思维的假象。
这样啊,梭罗是否也持有一样的观点呢?如果是,那么很多段落我的理解就有问题了。我看到的,梭罗是将浅层次的现实称为假象,把掌握了浅层次现实就以为掌握了本质称为幻觉,把通过实践和内观“探究的世界本质”称为现实。是完全相反吗?
梭罗的观点有一些类似,但不完全一样,因为梭罗没有哲学著作,都是一些自然手记。梭罗主要持超验的自然主义观,就是说,“自然”才是现实。这里的“自然”不是单纯的大自然,而是一种超越人类经验的宇宙精神。所以一个人简单一眼看到的现实是假象,尝试透过这些假象看到所谓“本质”的,也就是哲学家和科学家,其实不过是幻觉。只有不断体验、感受、内省到人类和那个宇宙精神的联系,才是真正的现实。
受教受教,原来如此,赞👍
再看“自然存在且美好”有不同感受了,谢谢🙏
大叔太客气啦,其实应该说读到的原始体验最重要,重读第二遍才需要考虑这些。我如果把大叔的阅读体验带离自己原本的道路,也是罪过啊。。
倒也不是,我挺喜欢反复琢磨的,尤其是如果遇到和最初不同但有道理的想法,心里很开心的,有所收获,哈哈~
记得当初买了瓦尔登湖这本书,到现在都放在书柜里没看完...抽空把它看完...
顺其自然,顺心所欲:)
好文章,写的不错,很有深度。
谢谢鼓励:)
很好,加油哦
谢谢鼓励,共勉:)
瓦尔登湖,我看了,而且是英文版本的,那时候学英语专门读原著,顶多看懂一半,哈哈。以后找本中文的再看看。
英文的我试着挑战过,第一页就铩羽而归😂
这本是中文的,翻译还不错,挺流畅,但也有可能无法完全保留原文的所有内涵,有能力还是要看原著,给你点赞👍
说实话,《瓦尔登湖》确实很难看下去。。
这需要很静的心。
今早给儿子讲解王力的《古代汉语》,正好说到这个“使”字。
使动意动词类活用,搞清楚了以后读书受益无穷~你儿子有福,有个好爸爸,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