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儲蓄保險的二三事

in #cn5 years ago (edited)


你沒有看錯,敝blog竟然在寫投資。投資非我所長,但儲蓄保險我比較多留意,在這些年來為自己及家人對比過很多公司的計劃書,亦買過投保過不同公司。剛好有朋友問我對這類產品有甚麼看法,就順便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及見解。

儲蓄保險存在多年,朋友間對這種產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些認為「比較簡單,不用想太多」,有些認為「回報太低,是很苯的投資選擇」,有些認為「太複雜,非常難懂」。我認為作為風險及回報比定期存款高、比基金及股票低的投資產品,儲蓄保險在個人的整體資產組合中有其存在價值。但若然以為它有如定期存款那麼簡單,就大錯特錯了。

此文主要是想分享一下我對比及選擇這類產品的幾個要點,而不會推薦任何一家公司或網站。事實上,這類計劃經常有變動,切勿輕相他人推介某一家公司,應該以自己開出的條件親自去比較市場上的產品,才能知道那些更適合自己。

1. 格價,格價,格價


Image from Authority Dental

正所謂「重要的事要說三次」,選擇儲蓄保險最最最重要的事,就是格價。保險公司一般都不會在網上公佈實際的計劃書,只有很粗略的描述。要取得計劃書,就親身到保險公司或銀行,開出你願意付出的供款額、供款年期以及預計回收年期,讓對方給你一份計劃書,然後就是最麻煩的部份----抗拒銷售員的遊說,厚着面皮堅持離開。

貨比三家還不夠,我建議起碼要對比五家或以上,才能掌握這類產品的特性。過去坊間很少評價及對比儲蓄保險的資訊,我要花很多時間走訪各間銀行及保險公司,來採集有關資料。如今一些報章不時會作出比較報導,亦有一些網站專門比較市場上產品的特性(例如這些)。但我認為沒有單一媒體可以盡信,我們可以參考這些資料,但作出決定前仍然應該自行考察,多看不同公司提供的計劃書。

儲蓄保險這類產品並沒有單一的標準,不同公司設計的計劃看來相似但又同暗藏差異,只有將所有計劃書攤在檯面比較,才能夠看出不同計劃的特點。接下來是我閱讀及對比計劃書的方法。

2. 不要信計劃書的利率

很多人以定期存款的思維去理解儲蓄保險,以為着重看計劃書上的利率高低,這就大錯特錯。看多幾份就會發現,明明是相近的供款額及年期,一份利率較高的計劃書,最終回報竟然低於另一份利率較低的。這是因為我們無法得知計劃書上的利率是如何計算出來,不同公司的計算方法不盡相同,根本不能以此作出比較。我自己亦會用以下兩種方式:

一:直接看最終結果
上文叫大家去取計劃書時,要向對方開出供款額、供款年期、回收年期,一方面是要確定自己的儲備計劃,同時是就是為了方面比較。若然你手上數份的計劃書的供款額及供款年期相同,那麼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比較目標年份的預期收益,看看那一份能提供更高回報。

二:換算為複式定期利率
很多時候事情沒那麼完美,保險書的供款額及供款年期會有些差異。這種情況,我建議自己做一道數學題:若然我每年將相同的資金拿去做複式定期,多少厘的利率可以得到相同的收益呢?以這種方式將儲蓄保險的回報轉化為定期利率,就可以用劃一的準則來比較不同的計劃書,對比其收益能力

例如:每年供30,000元,供款期三年,十年後預期回收122,000。用以下的公式計算,就得出大約相等於複式定期利率3.43厘。


Powered by Symbolab

近年越來越流行用內部回報率(IRR)來分析及比較不同的儲蓄保險計劃,甚至連保險公司的宣傳廣告亦直接提供IRR,其實基本上就與上述的計算原理相同。但記着網上資料只可作參考,始終自己用手上的計劃書來計算一下比較實際。

3. 關注紅利比重

計算出利率後,就要留意紅利以及保證回報的比例。一般而言,回報較高的計劃,紅利佔的比重會較高。但紅利是不保證的,也就是說紅利比重越高,風險就越高。有些計劃書甚至就算到了目標回收年期,保證回報仍然遠低於總供款,這些就要非常小心。因為若然你能承受高風險的話,市場上有其他更高回報、而且不用鎖死資金的投資選擇。為何要選擇儲蓄保險呢?

對我個人的資產管理而言,儲蓄保險是整體資產組合中比較保守的那部份,需要有較高的保證,所以我會傾向選擇保證回報較高的產品。市面上一些五六年的短期產品是100%保證回報,着重穩健的話值得考慮。至於八至十二年的中期產品,偏重保證回報的選擇就較少,要花點精力搜索。

對於自己接受紅利佔總回報多少比例,要視乎儲蓄保險在你的整體資產組合中的定位,也不一定跟從我的觀點。對於一些能接受較高風險的朋友,我建議目標年期時保證回報起碼要貼近供款成本,否則應該考慮市場上其他投資選項。嘗試比較一下風險、潛在回報、流動性等產品性質,不要將目光局限於儲蓄保險

4. 暗藏玄機的紅利實現率

自從2017年起,保險公司需要公佈自身產品的紅利實現率,即是銷售時預期的紅利與日後實際達到的紅利差距多少。如今一些保險公司在銷售時會告訴你該產品過去的紅利實現率都是100%,看似非常可靠,但這數字其實有點取巧。

因為儲蓄保險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所謂過去的紅利實現率很多時候只有兩三年。而基於儲蓄保險產品的特性,其實頭幾年的紅利非常少。尤其是長線產品,頭幾年的供款與紅利是「蚊同牛比」,要做到實現紅利其實非常容易,所以頭兩三年的紅利實理率沒有參考價值。我試過當銷售員在自誇這些近期實現率的時候,把網頁滑向下,看到一些舊產品的實現率偏低,對方的面色就沉了下來……

話說回來,紅利實現率作為保險公司的往積紀錄,仍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首先是要選擇同類型而且已有一定年期的產品,觀察其長線表現。同時要留意產品之間的差異,看看表現會否極為參差。當然還要記着往積只是一種參考,未來始終有各種各樣的未知數,不要以為必然會有相同表現。

5. 留意公司背景

市場上有大大小小的保險公司,在選擇產品時除了看計劃書的內容,還要留意公司經營的背景,主要業務在何處。對比其他投資選擇,儲蓄保險的特質是資金要被鎖死較長時間,若然提早取回很可能無法回收成本。因此買家除了要評估市場波動對紅利的風險之外,亦要評估承保公司的經營風險,直接影響自己是否能否取得收益。


Photo from Andrey Filippov

新成立的保險通常會推出較為進取的產品,但買家要留意公司背景是否有足夠的保險業經驗。同時對於偏重內地業務的公司亦要存有戒心,因為在欠缺制衡及監察的極權管治制度下,經營商環境很容易被朝令夕改的政令左右,經營風險較自由貿易地區更高。而在法治不彰的司法區,消費者利益往往得不到保障,這亦是需要考慮的風險。

別以為政治與自己的資產無關,沒有公開透明的施政,沒有法治自由的制度,正正就是對自己畢生投資及積蓄最大的威脅。內地高官大多將資產保存在外地,正正就是因為不相信自己參與經營的那個崎形制度,不願承受政府對私有資產帶來的巨大風險,所以轉移到風險較低的地區。

小結

以上是我評估及選擇儲蓄保險的一些心得。再深入一點的話,可以了解一下英式分紅與美式分紅的差異,以及由每一份計劃書去了解不同公司的紅利及派發及滾存機制,以及一些額外獎賞的計算方式。我不會一刀切說這種產品值得或不值得投資,因為不同產品的風險差距非常大,而且不斷變動。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的整體資產組合,嘗試了解不同的投資產品,在尋求增值的同時控制風險在可承受的水平,讓自己有能力應對變幻莫測的未來。



Posted from my blog with SteemPress : https://hkxforce.net/wordpress/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