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17-22

in #cn6 years ago

十七 章
  要做怎样的人
  这一段明显是说如何做一个王者的,可对于我们绝大部分的人,我们都不可能是王者,只是我们希望有最好的领导者。
  那么做人,这一段对我们有没有启发呢?应当还是有的。做人做得最好的,总是能帮助人们,而人们知道这是个能帮助人能把事情做好的人。还有一些是有心要帮助人,但不一定能把事情做好的,人们也能理解他喜爱他。还有种人是只是要求别人,而对别人能提出还算合理要求的,这种人总是能找到别人的错误弱点,人们就会有些怕他,但不会喜欢他的。最糟糕的,是那种又没有能力,又喜欢指手画脚的,也就是那种讨人厌的。
  而我们现在那种人多呢?应该就是那种个人在自己的圈子里的人多,那种独立的人多,那种内心里希望能和别人相互沟通,但又怕与人相通,或者是没有能力与人相通,怕被别人伤脸的人最多。这样我们的社会,看似有无数的人,城市里看起来人流如织,可有多少人相识相知呢?有多少人又渴望与人相识相知呢?我们人总是有许多的矛盾,这些矛盾总是在折磨着我们。我们都不愿意只做一个封闭在自我圈子里的人,我们能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和爱戴的人呢?
  能受到人们爱戴拥护的,是那种真正能帮助大家的,有德有能的那种。而要有能力,修行提高自己,是一条路径。修行还能提高自己的“德”,也可以把这个“德”的提高,理解成情高的提高吧。在当今的社会,并不是有能力的人就一定能有好的结果,这一方面是社会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他这方面的能力超常,而处世为人却还不行,也就是情商还不够吧。修行也是可以提高人的情商的,这一点对于修行还是很重要的,所谓的“性命双修”,其中的修性,也就包含着对自己修养性情的培养和提高。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注释)
  太上:最好.
  信不足焉:信用不够.
  悠:安闲轻松.
  贵言:物以少为贵,说得少,自然说的也重要.
  事遂:事情成功完成.
  自然:自来的样子,本来就是这样.
  (意译)
  最好的国君,是那种有道的国君,下面的百姓只是知道这个国君而已。次好的国君,是那种实行仁政的国君,百姓亲近他,赞誉他。较差的,就是那种实行严酷法治的国君,百姓畏惧他。那种最差的国君,是那种无道又无能的,百姓就会咒骂他。一般说来,如果领导不讲信用,下面的人也同样不信任他。有道的国君对下面的百姓少有干扰,大家都觉得宽松,他说得也就少。这样,当事业成功的时候,百姓都会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
  (解释)
  在这里老子描述了在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君,如果我们只从表面来理解,就会认为他的理想统治只是放任百姓,其实不是这么简单。有道的统治者,首先是他的有道就不简单了,也就是他的大脑是完全健康的,具有足够的灵性,所以他就能根据实际况来应对,不会因自己的错误给百姓来带麻烦。有道的国君和实行仁政的国君的区别就在灵性上,实行仁政的国君他有为民爱民之心,但他也可能好心办成坏事。而有道的国君,他的判断力和他的预见能力超出普通人,这样他就可以不受一般的观念和认识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正确的决定。其次,有道的国君还会因他的明道,而引导天下百姓走向健康,这个问题在后面,老子会有具体的说明。
  (发挥)
  在老子那个时代,他根本就不知道会出现现代社会的民主制、集体领导,所以他只能借希望于统治者的正确领导。而人类社会进入文明以来,随着社会的复杂化,人类社会经验的积累,社会好象是越来越不再需要圣人了。现代社会的政治理念是相信只要是人就可能犯错误,但是出了错误要有机制能保证及时纠正,这样的制度比人就要可靠,毕竟是不是圣人,不是一般人能判断出来的。然而,由于一般人缺少的是预知能力,这样就会出现每一步看似正确,但从更长远的时间来看,就出现了严重的错误,这可能就是人类的命运了。我们现在的科技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结局。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对地球环境的破坏,战争的威协;医药的发展,同时也让人身体内环境的恶化,基因遭破坏,恶性疾病的比例严重增加,慢性疾病的终身不愈,等等。这些都可能带给人类的是毁灭,但愿这不是我的盛世危言。

十八 章
  并非发展了,就是合理
  并非发展了,就合理,还要看它的方向。同样,今天我们的医药发展了,对于人们来说,也不一定就是福音。这个问题是个很大的问题,而且我这样来怀疑现代人们引以为豪的医学成就,本来就是可能遭至无数人的攻击的。但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就算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可人们还是老是要生病,而且恶性疾病也是越来越多,花费也是越来越大,医药开支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类最大的开支了。我们多数人会把这一现象看成是人们重视健康的结果,可为什么不可以看成是医学的失败呢?古代的良医都希望自己的医术好到能让人们少生病的地步,就算自己完全没有生意没有收入也在所不惜,可现在医学却是让更多的人生病了。你可以说是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好,是人们的健康意识不强,也可以说是环境污染对人的不利,还可以说是因为产科医学发达了,让本来活不起来的人活起来了。但是,这些原因就包括了全部意义?就没有医学不成熟?就没有医学方向上没对的原因?我们现在一味的和疾病相对抗,可就没有人去倾听一下身体是不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医学总是在去迎合人们对自己身体的损害,你吃辛辣的吃多了,好,我就给你吃苦药来清;你不顾身体的去玩,你不休息,你疲劳了,我给你兴奋的药;你性放纵不行了,还想放纵,我给你春药;你感冒了不舒服,我知道我杀不了感冒病毒,但我可以抑制你大脑的感受,让你感觉轻松一点,我给你感冒药;你胃疼,你胃酸多我看出来了,这个我可以给你中和,我给你中和胃酸药;你血压高了,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我通过扩张你的血管可以降低你的血压,我给你降压药;你血糖高了,我知道是你对胰岛素不敏感,我没法让你敏感起来,但我可以给你降糖药。。。凡些种种,都不是真正在帮且我们的身体,而是在害我们的身体。仔细看看我们的医学思维,就知道有多少的并非帮且我们的身体,而只是在抑制我们身体的感受,直至最后破坏我们的身体。
  而要能真正让我们的身体健康起来,是要让我们的身体能自己管理自己,这样的身体才是能健康长寿的。要让身体苏醒起来,让身体觉悟,这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
  医学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才有我这样的人来说这个问题,呵呵,真是有问题了,才有忠臣啊。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释)
  大道废:在人类的语言产生后,人们也就少有感觉那种没有语言干扰的大脑活动了,人们作事也因各种观念的影响而失去自然了,也就是人们忘记了道的感觉了.
  有仁义:正是人们失去了自己的天生的健康心态,才有人提出了仁义这些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
  智慧出,有大伪:正是人们对什么事情都用机械的经验来判断,也才让作假的人能迎合人们的观念而作假.
  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就是指家庭.
  孝慈:孝顺长辈,慈爱晚辈.
  昏乱:不明而无序.
  (意译)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那种纯朴的、自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遭到破坏了,出现了人的地位的不平等,人与人之间出现了对立情绪,才有人提出了“仁义”的理论来调和社会的矛盾。人们的智慧、语言思维产生了,人们的判断能力反而下降了,才有虚伪的、没有信义的人出来欺骗人们。由于人们的私心,使得家庭不和睦,才有人提出“孝慈”的理论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也正是国君的昏庸,国家的混乱,才显出了忠臣。
  (解释)
  大道为什么会被废弃,就是因为人类在进入语言社会以后,人们更多地使用语言,大脑的灵性部分渐渐进入抑制,本性逐渐迷失,那种天生的爱人的德变得模糊了,大道就渐渐地被人遗忘了。因为大道在开始并不是人为的规定,而是人类的本来面目,所以应当是被遗忘的。但是,是不是人类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前,就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可以说这是老子把那个时代理想化了。在原始时代,人们应该和其它的动物在需求上没有多大的区别,也就是自身的生存和族群的繁衍。而当时的人类族群都比较小,这两点之间的矛盾还比较容易调和,所以在族群中还是比较和谐的。我们现在对那个时代已经是无法考证了,所以也只能想象,老子那个时代可能他还有一些资料吧。
  (发挥)
  我还是认为老子在这里的说法有些偏激,这也可能是他当时和儒家之间的争议吧。人类社会的发展,就象一个企业,在开始规模小的时候,由于人少,而且都是和老板是一家人,老板可以不重视管理。随着企业的壮大,增加了外来的员工,老板就一定要重视管理了。有管理,就会有人不自在了,这就需要做思想工作。道家的理想象就是家庭式小企业,老板和员工都全心全意为企业。而儒家要解决的就是在企业做大以后,如何做员工的思想工作。但是,单从人的心理健康的层面来看,在没有外界大的竞争的情况下,家庭式的小企业里的人要比大企业的人单纯和谐。而要应对外界的竞争,大企业就要比小企业强得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道家的理想就只能成为美好的记忆了。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两段有名的以道治国时期,但那都是在天下大乱以后,国家刚统一,民心思治的时期,以后道家治国理念都没有坚持住。当然,我们也可以说道家思想的式微,是因为方士炼丹家误国的原因,但这也刚好说明了道的难以理解。那些方士炼丹家对道的错误理解,才是误国误道的真正原因。
  如果我们对于道有了真正的理解,老子的理想是为了让人人健康,然后自然形成一个健康的社会,那么这就会比儒家的人为约束人更为理想。而且能以人的健康作为指标,来参考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否更能考虑到他人的利益?这样就可以让掌握社会权力的人,不再是那种只会说好听的话,其实心里只想着个人利益的人了。也许这样,会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中国历史上,治理官僚的腐败,历来就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就是因为无法判断这个人是清还是贪,我在后面还会说到这个话题。

十九 章
  平等 真诚 创造
  在这以后,老子讲到的有关身体的内容就少些了,他在前面已经教了好多让我们身体好起来的办法,在这后面更多的是有关如何传道,还有他的社会理想这些了。本来我不想说有关这方面的,但因为出版社认为我写的内容不够多,这样书也就太薄了,不好卖,所以我还得再写些。
  一个道者,他其实是个不愿多事的“懒汉”,他总是希望社会越简单越好,他认为这样对人的身体更有利一些。但现实并不是完全由道者来组成的,我想,就算全是由道者来组成,也一定还会最终复杂起来的。有这么多人啊,我们人的需求也是各式各样,所以真能简单,恐怕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追求人人平等,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这样的理想还是可以的。如果我们能坚持这样的信念,整个社会的运营成本会降低的,我们的心理负担也会降低的,也就是我们会在心理上会轻松很多。而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负担轻了,他自然会有好些能力会出来的,他不会总是在人际关系上耗上很多精力,自然他会发现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这也就是创造了。社会要前进,人的创造力是个关键。不过呢,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好象有些不太健康,人们对那种与人不同的人,也是那种有创造性的人,总是会另眼相看,他们能感觉出来这种有创造性的人与他们的不同,而这种有创造性的人现在却是少数,所以他们反而会比较孤独,这也可能是道难以兴盛的原因吧?
  我在这里把道和创造联系在一起,可以会有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但如果一个真能入道修行的人,他一定会发现他的创造力,他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提高的。我们再来听听老子对道的描述,看看他对事物的看法,也就知道他的与人不同,他的能看到事物的未来。我们总是敬仰道者的智慧,总是敬畏他们的神秘,却没想到正是他们的放松,他们的简单,他们的健康,让他们的大脑更具有了创造性。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些三者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注释)
  绝圣弃智:圣是要尊位,智常少真心.人人平等,也就是绝圣;真心真诚地为公众,也就是弃智.
  绝仁弃义:仁义皆是观念,如身心健康,何用观念?
  绝巧弃利:巧利用来制稀奇少有的器物,能引起人的贪得之心.
  为文不足:写成文章还不完备.
  见素抱朴:突显本色,保持真诚的本质.
  绝学无忧:不要受已知观念概念的拘束,实事求是,才能少犯错误.学是学已知的,所以绝学,也即断绝已知的知识观念约束.
  (意译)
  统治者以真心来帮助百姓,不要用小聪明来对付百姓,国家社会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惠;不要老是在那里口头上宣扬仁义,只要百姓生活过得好了,自然恢复孝慈;不要对百姓巧取豪夺,社会更公平了,社会治安自然就会好起来。以上三条说得比较通俗,还没有总括完善,如果总结起来就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用现代通俗语言来说就是:实在点,不要假,实事求是。不自私,不贪心。要原创,不要跟风,这样才没问题。
  (解释)
  由于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技术的进步,主要是给贵族的生活带来享受,对百姓并没有多大的利益。所以老子追求那种对老百姓更实惠的社会,反对浮华虚伪的生活。这是他“绝巧”的理由吧,然而你看他的书里面,那种大智慧,那种远超常人的目光,可不是一般愚夫所能比的,几千年来能理解他的有几人啊?所以我们不能看到他说的“绝巧弃利”这些,就认为他反对科技进步,那只是他的时代局限而已。如果他生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他一定同样是一个智慧超群的智者。
  我在意译里,把“绝巧弃利”做了一些变异的理解,这也是受到其他学者的影响,我也忘了是在哪里看到的,在这里我也表示谢谢。
  (发挥)
  在这一段,关于“绝学无忧”历来少有正确理解。我们现在都强调学习,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老子他反而要“绝学”,还说“绝学无忧”。其实这里的学是模仿的意思,现实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我们自己不动脑筋,只是一味模仿,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出正确的判断,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二十 章
  不要取笑养道的人
  人都有是己非人的劣根性,总是看不惯与自己不一样的人。而我们现在什么样的人最多?就是盲从的人最多。他们自己失去了判断力,他们也总想占便宜,也不想动脑筋,他们的判断力就用于如何站到正确的队伍里。当然他们容易选择的是人多的一边啊。而人多的一边就是最没有创造力的一边,呵呵,我这一说可就有些怪了。但试问,当今是不是有创造性的人最少?那么多的是不是就是没创造性的?这不就明白了吗?所以有人就说,真理是掌握在少部分人的手里的。
  好了,我们不说那么多的了,现在我们来看看一个人,在他修补他的大脑,发展他的大脑时,是不是有些异于常人?那么这样的人,我们是去嘲笑他,还是该去支持他?要知道,我们现在的人,大部分的脑组织都是处于高度抑制当中的,要让抑制的脑组织活动起来,它们就会感觉到刺激,就会感觉到痛苦,这就是我们大部分人不愿意的地方。那么那种愿意为了大脑的发展,为了解决人们的错误的人,甘愿自己觉醒,甘愿受苦的人是不是应该得到尊敬?就算是他表现出那种没精神,那种木讷迟钝,并不是他真的就木讷迟钝,而是他的身心都在进行改造。
  作为一个道者,你当然不会为你的不被人理解而苦闷了,那样你就又多了个障碍了。你的心思如果因听人说你的不正常就生起气来,那还修什么道啊?但你一定要用你的生理情况来作为你修行正确与否的指标,不要真的没对头了,还在那里自以为是,自我陶醉,这个问题同样是一个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我在这里只是提出这个问题,我并没有真正遇上过这样的问题哈。我只是想到如果人们接受了我的方法,真的有人修行,那么会不会出现有人出现了错误而不知的这一种情况?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注释)
  唯:奉承.
  阿:诃斥.
  荒:荒废,没有管理.
  未央:还没到达一半的路程.
  熙熙:神采飞扬,兴高采烈样.
  太牢:大宴.
  泊:如水之清淡,引伸为恬静.
  未兆:没有反应.
  傫:疲累样.
  有余:精神饱满.
  若遗:如掉了东西一样,精神不足.
  沌:糊涂.
  昭:精明,明白.
  察:明断,敏锐.
  闷:不说话,没反应.
  澹:平静的水面.
  飂:飘忽不定的风.
  有以:有用,有事可做,有具体目标.
  食母:养道.

(意译)
  看人家的脸色和给人家的脸色,有多大的差别?好处与坏处,又有多大的差别?人人都怕的事情,难道我就不怕吗?我难道一定要不合群,一定要与人不同吗?实在是我们的身体荒废得太久,离得道还远,可能现在还没走到一半的路程啊!大家都高高兴兴的样子,象是去赴大宴一样,象是春日里登高一样的兴奋。而我一个人毫无表情,如同还不会笑的婴儿,感觉有无尽的疲倦,看起来象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大家都象有用不完的精神,而我老是精神不足。难道我是头脑不够用吗?成天糊里糊涂的。你看人家精精神神,我却昏昏沉沉;人家做事精精明明,我一个人显得老老实实。其实啊,我的内心如同大海一样的宽阔澹定,我的思绪有时也如风一样的漂忽自由。大家都忙忙碌碌,唯独我象是没受过教育一样的低级顽固。为什么我不和大家一样啊,是因为我现在是在养道。
  (解释)
  我们在前面关于修行,讲到了身体的气血归根复命,到现在老子就讲如何养道了。老子对养道描述得非常准确,由于大多数的人,他们的身体内部包括大脑,大部分都处于抑制状态,所以精力相对来说有富余,会显得精力充沛。而在养道期间,身体的先天后天都在补虚,所以修道的人反而老是显得精力不足,而且这时修道的人的身心常常处于没有内部冲突的放松的状态,所以外表看起来就是很松驰散漫无知的样子。但这时的身体外形和气色,却是越来越健康,衰老也近于停止,如果以前因病而显得苍老,这时还会有长年轻的感觉。在这里,我还要说一种情况,我们有的人先天就具有修道的大脑条件,也就是上等根器的人。这种人大脑相对也要发达一些,这样他的大脑能耗也要大些,身体负担也要重些,而身体也要敏感一些。所以这种人在现在的生活方式下,也就是老是摄入刺激损伤身体的食物,少睡多动多用脑,多用语言,少给身体自我修复的时间和条件等等,也就是形神相离,心浮于身外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下,这种本来是身体、大脑更发达更健康的,反而老是会生病,老是病兮兮的。我希望有这样的上等根器的人,在看了这本书以后,能树立对自己身体的信心,不要老是用药物来损伤身体,而是通过学习掌握修道的方法,让自己完全健康。我们现在的医药,可以说暂时是对普通人有利,而对这种有道基的敏感的人是不利的。在这里,老子他列举了种种修道的人和普通人的不一样,其实先天具有道基的人,就和普通人不一样。
  (发挥)
  返老还童是我们人的一个理想,但要能返老还童是很不容易的。从老子讲的和我的实践来看,到这时可以抗衰老了,但你也与周围的人产生了距离。我们在修道的过程中,由于身体的觉悟,我们会感觉到过去积累的很多的疲劳,过去欠的睡眠,所以你老是觉得没睡够。我们人类在没有用火之前,我们是日出而出,日入而睡的。而且在中午太阳正红时还要再睡。就是在电灯电视发明之前,我们也会比现在要多睡很多的。所以,我们现在的人是严重的睡眠不足。所以补足睡眠,也是我们修道返老还童要付出的代价。在佛教里有一个叫“勇猛精进”的教义,反对多睡,我认为这有违自然,是苦行的教条。

二十一章
  精神恍惚是你的精神在休息
  在前面我们就说过了,没有精神,你是在养成你的精神;精神饱满,你是在用你的精神。如果你有事没事都精神饱满,那么你真的是要生病的,这一病可能就会不轻了,因为你的身体知道只有你生病了,你才能放松自己。
  我们生病了的没精神,就是为了让我们自己放松。但为什么那种生病了反而精神好的会容易好起来呢?一是他的病要轻些,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开朗让他的心理负担小,这样他反而内心能放松。如果一个人生病,精神不振是因为他内心的心理负担更重,那当然对他的身体是不利的。所以你要知道,你生病时没有精神,是你的身体要你放松,你真的进一步放松了,你的身体会好得很快。
  我们再来说说,有的人精神集中不起来,他不去想想是他自己熬夜少睡眠的结果,他不去把睡眠补足,而是在那里担心他自己是不是生病了?到处去吃药不见效,这样的人不是愚昧吗?可我们现在就有这么多这样的人,因为他心里想,我最近每天都睡了8个小时了啊,怎么还说我没睡足啊?因为他心里装着的是专家们说的,成人每天8个小时的睡眠就足够了。我们应当以我们自己的身体来感觉,而不是用某种观念来套我们的生活。我们人的生命,会有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时期,会对睡眠有不同的要求。
  当然,还是有人会是因为心情的压抑而睡不醒的,也有睡不着的,这些都应该让自己开心起来,开朗起来。睡不着的,要学会让自己的思维慢下来,尤其是在睡觉时,在睡着之前,让自己的思绪放慢,慢到一字一字的,你就会睡着了。你只有睡好了,你的心情和精神才会好起来。但如果你没有睡好,也不要就紧张的不得了,那样你会让你更睡不好的。今天没睡好,明天也会睡好的,坚持让自己的思维慢下来。同时在你精神恍惚时,不要紧张,要知道那是你没有睡好后,身体再以这种恍惚的方式在休息,在养你的精神。
  这一段是写大德之人的,而我在这里只是写一些生病精神不振的,因为这个世界大德少见嘛,我也就只好说这些了。看原文和我的意译、解释,可以指导修道。看我的小标题下的,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我们的身体,反思我们的医药,也可以当作闲聊。
  (原文)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注释)
  孔:大.
  窈:远,深.
  冥:昏暗不清.
  精:如米汤一样的,清的体液,滋润身体保护身体之用.
  甫:父.
  (意译)
  修为很高的人,他可以准确地感到道的存在,他的行为完全依照道的指引。道这东西是恍惚不清,难以把握的。但是在那恍惚之中,又能感知道一些信息,在那恍惚之中,还能感知到一些确实的力量。进入道的境界,在那幽远昏暗的感觉里,还能感到一些精微的东西,这东西还能促进你的身体的分泌,身体的分泌增加,也证实了道的真实。对道的描述,自古就是这样,正是这样一代代流传下来,所以我们现在感知的道和古代的道是一样的,我就是这样才知道世界开始时人们的情况的。
  (解释)
  很多的学者,都认为老子对道的描述,只是想象而已。这也是现在大多数人都把《道德经》当成是哲学书的原因。幸好本书在流传过程中,没有多大的变动,才让我们可以顺着它的顺序修行,才可以证实它主要是一本修行指导书。如果我们只把它当成是哲学类的书,那么我们就会损失很多,同时也会对里面的好些只有修行进去了,才能体会的事情,只好进行牵强附会的解释。
  现在还有好些学者,认为《道德经》的顺序不对,对它进行无端的重新排序,这有何依据?只能说明他没有修行进去。你把他当成哲学书不要紧,但如果你把顺序给打乱了,对以后的修行人产生了误导,那可就是大不该了。
  (发挥)
  我们在静坐,当进入玄境时,有时还可以感觉自己好象完全处于虚空之中,和银河,甚至整个宇宙都融合在一起一样。我想,在许多宗教里关于我们这个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描述,可能就是通过这种冥想的方式所感知的吧。当然如果你没有感觉到这一现象,也不要紧,那些现象也是虚象,哪有我们现在的科学观察更真实?可以说对于身外的世界,我们现在的科学已经做出了很多的认识,用不着我们再以这种冥想的方式来认知这个身外的世界了,我们现在只要认清我们生命的本质,也就是很大的成功,也就有足够的意义了。

二十二章
  抱一以为天下式
  常言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里面也就包含了抱一的意思。实则简单的抱一,也就是这样,要两方面考虑,不能只是单方面考虑。但这个简单的抱一,所得到的也只是就一个问题的思考,要能获得整个世界的总体考虑,你就是把所有的问题都要放下,进入一种没有任何问题的思考状态,而这样的结果,是你会提高你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样你不管再遇到什么问题,你都可以解决得了。所以,这个抱一的方式,才是你最需要的。这就是老子他所教我们的东西,一种看似什么也没教的方法,一个让我们能具有健康的体质和大脑的方法。
  我们现在的人,最需要的是让身体如何健康。老子他不仅教了我们这样的方法,还教了我们如何再进一步提升我们的生命能量,如何进一步完善我们生命的方法。他完全想在我们的前面了。确实当我们的身体健康以后,我们自然也会去追求生命的进一步完善的。他肯定是有这个过程的,不然也不会这样明确地为我们想到这么多。
  从下面老子的原文中,我们能深深地感觉到一个老者对事情充分周到的考虑,那种对后果的考虑,而不是那种只凭血气之勇的冲劲和蛮劲。在老子的文字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他对当时世界的评价和议论,甚至他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评议。但我们应该看到,他更多的是希望以人们的健康,来让社会也获得健康,这是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读懂他的地方。在这里的为天下式,也是希望圣人能以他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来影响天下人,进而让人们也健康起来。也只有这样来理解,才能理解他的理想“小国寡民”,才能理解他对于技术的反对。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的这些认识是很有局限的,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才能真正地办到让我们所有人都健康起来。
  道行天下,将是一个必然!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注释)
  抱一:当有思维时,不可能把天下所有的事都想完全,所以没有思维时,才是完全的思维.一,也就是整体未分,一个完整的思维模式.在这样的时候,全身体的感觉甚至辐射到身体以外,和周围相合,所以抱一时,也就是所谓天人合一之时.
  自见:自我表现.
  自是:自我肯定.
  自伐:自我矛盾.
  自矜:自我担高.

(意译)
  古人说:“曲则全”,就比如你家的围墙,一定要拐弯,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家园。引伸为人事,就是你能委曲自己,可以保全整体的利益。还可以理解成要受得了暂时的委曲,才能保全自己。“枉则直”,就象一定要把弓弄弯,才能把弦拉得直一样。引伸为人事,就是你要能在冤屈时经受得了,才能最后得以伸直。也可以理解成当我们看到了有不正确,才会去纠正。“洼则盈”是说低洼的地方,才能装得满水。引伸为人事,可以理解为正是你的谦虚,你才能学到东西,才能有所得。“敝则新”,那老树叶枯了掉了,才能长出新的树叶。有句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少则得,多则惑”,心思单纯,反而有所收获;心思复杂了,反而犹豫不决,难有所获。所以圣人教导天下人,考虑问题,是要从整体来考虑,从长远的得失来考虑。一个人不固持己见,才能明白事理;不自我夸耀,要人家说你好,才能彰显出名;不要自我矛盾,才能被社会承认;不自我拔高,不脱离群众,才能成为领导。所以说你不要老是去争,正是因为你不与人相争,才没有人和你争,最后才没人能争得过你。古话说“曲则全”不是随便说的,确实是经验之谈,你只有这样做,才能获得圆满的成功。
  (解释)
  大多数的人都反感别人的自夸,在古代,成功的机会更少,所以自我推销就更是让人讨厌,所以反而会受到更大的阻力。在今天,可能情况就不同了。这里的“曲则全”,也是能曲己之意,才能考虑周全的意思。如果一个人只依自己的意见,不听别人的意见,那么他很难站到另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你可以直接表明你的意见,这是“直”,但你不能不考虑别人的意见,所以“曲”才能周全。《道德经》的文字,你可以多方面去理解,会给你多方面的启发,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关于“自伐”的理解,我没看到如我这样来理解的,但我感觉我这样理解更能说通,不管别人是怎样来解释的,但这个“伐”字,不当成攻击、讨伐来讲,我总感觉有些怪怪的。所以“自伐”,我就把它理解成自相矛盾了,你都自相矛盾了,别人还能承认你吗?所以当然无功了。
  (发挥)
  关于“一”,历来学者都把这个一和道等同,其实这一和道还有区别的。一是整体、统一、完整的意思。道是一种感觉,是我们人通过修行而获得的有异于普通的感觉,人们沿着这一感觉,可以完善自己的生命,走向圣人的境界。老子认为这一感觉来源于冥冥之中的宇宙本原体的力量。道的感觉在明显的时候是“玄”。明道得道以后,我们的大脑可以在没有语言的状态下进行大一统的思维,考虑问题就能想得更周到,能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所以后面老子说“道生一”,就是这个意思。在本章,我们可以清晰看出老子从好几个方面来启发我们的整体思维。启发我们要从结果来看问题,不能只从愿望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