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闭年代我常常想,人的自由甚至不如动物。在这个地球上,野生动物并无疆界概念,只要不遇到地理险阻或天敌威胁,总是可以自由迁徙的。而人则不能不受国界限制;在极端年代,中国人甚至是由村界限定的;那时,人已退化为植物了。进入开放年代之后,我们也有幸逐渐从植物上升为动物,进而终于有机会看看外界了。
不久前作了一次欧洲游,虽已不是初次出国,还是满有新鲜感,值得记录一些东西。以往在旅游中我有作流水账式记录的习惯,现在不再有此耐心了,只想记下某些综合印象及由此而生发的感悟。
如此相同
在封闭年代,我们对境外世界有许多想象——更准确地说,是被官方训导诱发了许多想象。我们曾经认为,西方社会贫富悬殊,天堂地狱就在咫尺之间;权贵们为所欲为,穷奢极欲,醉死梦生;盗匪横行,民不聊生;伤风败俗,污秽遍地……。
这些想象并无根基,改变起来也很快。
开放初期,我们很快又有了一些完全不同的想象:西方社会是真正的锦绣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遍地高楼大厦,人人锦衣玉食,个个谦谦君子,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文化昌明,人民智慧……。
现在,我们已知道,以上两种想象都远离实际,此次欧游所见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首先让我惊异的是,欧洲竟然与我们如此相同!无论在巴黎还是在罗马,放眼望去,那川流不息的人群,衣着与我们几乎一样:一样的休闲装、夹克衫或羽绒服,一样的牛仔裤,一样的耐克鞋,一样的T恤衫,一样的少见西装礼服。
巴黎是时装之都,电视中常见的时装表演或许能让人一饱眼福,但所展示的那些前卫服装却并非大众消费品;至少,我在巴黎街头一无所见。看来,以为欧洲人比中国人穿得更好已非事实了。
食品店橱窗中陈列的那些食品,大多可在中国任何城市超市中看到。如同在国内任何一家酒店一样,欧洲酒店所提供的免费早餐,也是面包、牛奶、咖啡、果汁、鸡蛋等等,只是品种更少些,也未必更可口。就我所见而言,欧洲人所消费的水果品种并不更多些,其大宗无非是苹果、香蕉之类。如此看来,肯定不能说欧洲人比中国人吃得更好了。
欧洲普遍少有高楼大厦。巴黎高仅210米的蒙柏纳斯大厦,竟被作为观光点供游客登高瞭望,这在见惯了高楼大厦的中国人看来,未免有些不屑。进入柏林、巴黎、罗马等城市边沿地区时,所见到的新近建筑多在10层以下,其式样与我们这里的类似建筑少有区别,都是西方人早就贬称的*斯大林主义建筑。可以说,就一般的现代建筑而言,欧洲所见也不过是丑陋的斯大林主义建筑而已。当然,以这些建筑为居室的人,就不比中国人住得更好了。
欧洲大城市的市内交通主要依靠巴士、地铁与有轨电车,这与中国城市无异,而且巴士、电车的式样也几乎相同。
由此可见,就衣食住行而言,欧洲与中国(至少是城市)已趋于相同。
这奇怪吗?要知道,欧洲人的相当一部分衣服鞋帽就是中国生产的。当一个中国游客在欧洲商店购买一件物品时,首要的担心是,那不会是一件made in China吧?
另一方面,大多数中国产品,尤其是那些拥有国际市场的大宗产品,无不遵循国际标准——当然也就是欧美标准——甚至直接采用欧美的品牌或设计,采用欧美的设备与技术生产;国内的大量厂家不过是完成某些标准化生产的代工厂,其产品面对世界市场,既被中国人消费,也被西方人消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与欧洲人穿几乎一样的衣服,吃几乎一样的食品,住几乎一样的房屋,追求一样的时尚,生活样式趋于相同,能奇怪吗?
众所周知,这叫做全球化。正是全球化这把巨铲将世界铲平了,使地球人的差别变得越来越小,至少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上是如此。
记得我在1996年撰写《全球化》一书时,专门用了一章来描述“消费全球化”。其实,那时不过是仅凭文字材料的概括,唯有后来的亲历亲见,才获得真切的感受。今天看来,近20年前我书中的结论不是过头了,而是说得还不够,实际状况已经远远超过当年的描述了。
如此不同
如果游欧的结果仅有“如此相同”的印象,那一定会十分失望。何必费不菲的代价去看一个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花钱出境旅游,难道不就是想领略一下生平难见到的异域美景吗?幸而我还是发现,欧洲与我们毕竟如此不同!——这才是真正令人感兴趣的。
旅欧过程中,大约有一半时间是乘大巴穿过乡村。不要想当然地认为,高度发达的欧洲似乎屋宇遍地。其实,欧洲的乡村极其辽阔,比中国的乡村似乎更加辽阔——欧洲人口密度小些,而城市人口比例更大,自然乡村就更加空旷了。
但空旷却不荒凉,几乎每一寸土地都被森林、绿草或庄稼覆盖,绝少裸露的不毛之地。即使在瑞士的雪山之下,凡无森林覆盖的山坡全是绿草如茵。我不知道是否天然如此;倘若由人工维护,想来代价不菲。
去年我曾走遍英国,今年又横跨欧洲,一直在目力所及的乡村田野上寻找欧洲农民,然而始终未见踪影。欧洲肯定还有一些农民——法国还是农产品的出口大国呢——但他们为何“隐藏”得这样深,竟至于在数千里旅途中无一面之缘呢?
这件事也许不那么奇怪:今天在国内的田野上也很难看到农民了。以为乡村处处是农民,田野上处处有人在劳作,大概是毛时代遗留的印象,远非今日中国的现实,更非欧洲乡村可能有的景象。
所有人都知道,欧洲蔬菜贵如珍馐。但旅途中毕竟每天都吃了蔬菜,这些蔬菜总不至于都来自中国吧,难道欧洲人就不会种菜?在旅途中及在住地散步时,我一直在寻找他们的菜地,但始终一无所获。我曾在一些市郊居民住宅近处反复转悠,观察那些拥有大片黑土地的宅旁园子,里面除了草木花卉之外,全无菜蔬的踪影。欧洲的菜园子究竟何在?内心的疑惑至今也没有解除。
停留于瑞士的一夜是在一个叫Krone Hotel的山村酒店度过的。傍晚时,我追着雪山间的落日余晖,朝近处民居信步走去。
这里是真正的大山深处,抬头望去就是白雪皑皑的山峰,但脚下的马路及两边的房屋与城市并无区别,只是狭小一点罢了。走在这里就像进入国内大城市中别墅成片的高级住宅区,只是这里房屋式样更美,花园更大,气氛更安静。虽然空气中略带牛粪味儿,提醒你这是乡村,但丝毫不减空气的清新。
周边并无田地,我不知这里的居民究竟是农民还是市民,也不知他们以何为生,能肯定的只是:他们的生活与城市生活并无区别。后来听说,这里的大多数居民其实是租房而住,那些美轮美奂的别墅另有主人。我们想象中的“消除城乡差别”,大概就是眼前所见的这个样子吧。那么,我们能在秦岭山麓、大别山下、太行山中看到类似的景象吗?
进入罗马之前,购物狂们已被警告:这里的商店在周末是关门的!入城所见果然如此。与国内的情形恰好相反,欧洲的大街在周末是安静的,不存在购物者拥挤喧闹的景象。就是平时的夜晚,欧洲的城市也远没有以往所想象的那样灯火辉煌、喧闹嘈杂;在期待着见识一下国外“天上人间”的中国富豪看来,想必会大失所望。
与我们的凭空想象相反,大多数欧洲人习惯于过一种闲适恬静的生活,每天工作之后,早早回到家中,与家人一起度过睡前的那段时光;周末则通常与家人一起驱车去郊外或乡村满足各自的爱好。
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中,汽车的轰鸣是无处不在的烦扰,中外并无差别。除此之外,总的来说欧洲城市是安静、有条不紊的。我相信,欧洲城市必定也曾经尘土飞扬、喧闹嘈杂、躁动不安,也曾脚手架遍地,但这些似乎已经成为过去。
今天所见的欧洲,在物质形态上的先进发达,已难给人惊人的印象了,但其文明的程度则依然是我们所不及且出乎想象的。
谁更先进?
今日的欧洲已不能令人处处羡慕了,它的缺陷比比皆是,至少从中国人的习惯思维看来是如此。
在法国的一个高速公路停车场,游客们涌入购物店,致使几个售货员措手不及。结果让好几个游客被少找了零钱,这样的事情在国内并不多见。是法国店员有意占便宜吗?似乎有些不近情理。最后大家倾向于认为,原因在于老外的算术能力太差了。这是不能高估西方人工作能力的一个具体例子。
西方人的高效率似乎早有定论,但这一形象已垮塌多时了。记得我游英国时,曾目睹一条长不过100米的便道,竟然修了好几个月!
德国人向来以能干高效著称,但据说如今任何稍具规模的工程为期都在10年以上。我们一年盖一座高楼的速度必定会将他们吓倒;但他们的工程却在建成50年之内不需大修!就物质建设而言,我们究竟应当更快些,还是更好些,看来还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
欧洲人已经远不是勤劳的典范了。
据说,欧洲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是雷打不动的,下班时间一到,即使吊车上的货物尚未卸下,操作者也到时走人。要工人无偿加班,那会是一种疯狂的想法。工作中途的休息喝茶时间也是绝不可少的。无论公司任务如何紧迫,员工们照样准时休息、从容喝茶。建筑工人还要看天气干活,坏天气里是不上工地的。
中国农民工甘冒40度高温爬上脚手架的景象,在欧洲人看来只能是天方夜谭。如果马克思活在今天,不知会赞美欧洲老板还是赞美中国老板?
旅途中在欧洲大陆上乘车数千里,我们的大巴司机服务周到、专业,仪态文雅,受到一致赞赏。但他所受到的高规格劳动保护,绝对是其中国同行闻所未闻的:欧洲法律规定,司机每行驶2小时必须休息20分钟,每天开车不得超过9小时,休息不得少于12小时。
以赶路为由超时行驶吗,天上有卫星盯着呢,行程都有详细记录,一旦在抽查时被逮住,罚款高达5000欧元,哪个司机敢违章!我们从意大利北部小镇科莫去罗马长达600余公里,担心到达罗马时太晚,影响当天行程,建议提早出发。但司机断然拒绝,理由很简单:前一天收班很晚,不能再挤压晚上的休息时间,否则,头上的卫星就要提供违章记录了。
看到此处的规则竟如此之严,真算是大开眼界。被如此强势保护的欧洲司机也太娇弱了吧?但联想到中国司机因疲劳驾驶而车祸频发,将珍视生命看得至高无上的欧洲人,以如此严峻的法律约束司机,也就能理解了。
对于欧洲学生也有同样的问题:拼命学习早已不是时尚了,更不说与中国同龄人一比高下。关键在于,欧洲孩子一般不必有非进大学不可的大志。以任何标准看教育都十分发达的德国,相当一部分青年不上大学,而满足于读一个技术学校,然后从事一项普通的工作。
作为一个技术工人或其他蓝领工作者,他不仅能得到与白领不相上下的工资,绝无风险地得到人人都有的种种社会福利,而且也能在自己所爱好的职业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普遍平等的社会氛围,也不会使他有任何自卑感。既然如此,他又何必去苦争那个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大学学位呢?
今天的欧洲,已远不是霍布斯当年所描绘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的恶性竞争状态了。不能说不再有竞争,但已经十分温和有序了。大多数人都过得从容闲适、舒坦自如。干么不这样呢,他们已具备如此从容度日的条件。
首先,战后70余年的社会进步已造成一个不折不扣的福利社会。社会呈橄榄型结构:除极少数富人与穷人之外,大多数人收入差别不大,都能丰衣足食。这就使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失去了努力奋斗的动力。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物质幸福与社会文明都已不是问题,原来那些激励人们去奋斗的社会理论与意识形态就失去力量了。人们不再热衷于主义与政治,更倾向于退回家庭或少数亲朋的狭小圈子。这就使得西方社会日益原子化,每个人更关心自己的兴趣、偏好,更注重维护自己的权利,更轻视纯粹金钱与名望的追求。在这种心境之下,人们怎能不从容度日呢?
对于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来说,谈什么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与体脑差别,已完全没有意义,因为这些差别早已不再存在,至少不再严重得引人注意。
在这个意义上说,欧洲社会正是马克思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但这个社会似乎已缺少发展动力,甚至也没有一致认可的目标;这是马克思所乐见的社会吗?
另一方面,在几乎所有的方面,我们的社会都远离马克思的理想。但是,唯有我们始终宣称坚持马克思的理想;而且我们的目标明确,发展动力十足——至少官方意志是如此。那么,我们的社会是否正是马克思所乐见的呢?
【优秀的文章】
请给他投票,感谢!恭喜你!您的这篇文章入选 @justyy 今日 (2019-02-08) 榜单 , 回复本条评论24小时内领赏,点赞本评论将支持 @dailychina 并增加将来您的奖赏。 @justyy 是CN区的见证人,
【Good Posts】Congratulations! This post has been selected by @justyy as today's (2019-02-08) , Steem On! Reply to this message in 24 hours to get rewards. Upvote this comment to support the @dailychina and increase your future rewards! ^_^
SteemIt 工具、API接口、机器人和教程
SteemIt Tools, Bots, APIs and Tutorial
感谢推荐
那么问题来了,欧洲农民的菜到底种在哪里呢?
我也确实有这个疑问,应该是有隐匿在人烟稀少的大型农场里面,可能得到西班牙,荷兰去仔细寻觅了。
有专门的农场区 可能开车不经过那些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