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戴蒙先生,以及任何努力想暸解加密貨幣的朋友。A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dam Ludwin's "A Letter to Jamie Dimon" -- Traditional Chinese version

in #bitcoin7 years ago (edited)



This post is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 Letter to Jamie Dimon, which I consider very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cryptocurrencies. I did this from the end of 2017 and finish all in Jan 2 of 2018. This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ersion and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will be posted soon. I did not get a permission from Mr Ludwin but I did try to ask for it through his facebook. Unfortunately I did not get a response from him. I still go ahead and translate so I can only hope Adam doesn't mind if he knows.

這篇是我翻譯A Letter to Jamie Dimon這篇我認為對於理解加密貨幣 (或是加密資產,如此文所偏好) 很重要的文章。我曾試圖從臉書得到Ludwin的許可再來翻譯,但我等了一個多月都沒有回音,所以我決定還是翻了,希望他如果知道後不會介意。簡體中文版本將另外發布。

新年快樂!


致戴蒙先生,以及任何努力想理解加密貨幣的朋友。


戴蒙先生您好,

我是Adam Ludwin,我有一間公司叫做「Chain」。我已經在加密貨幣領域工作好多年了。

上週你曾公開論及比特幣:


source

要人們相信加密貨幣沒有內在價值,或是政府將輕易將之毀滅等說法是不難的。

與此同時,另一種說法也越來越流行:就是加密貨幣將改寫銀行與政府的運作方式,然後矽谷巨頭們將一統世界。

兩種極端的說法,都不是真的。

真正的事實是必須細心理解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為什麼我決定寫這封信給您,希望它能協助您更深入了解加密貨幣真正是什麼。

讓我從我相信的事實開始說起:

  • 目前加密貨幣市場過熱且非理性的蓬勃
  • 目前有許多裝懂的人在創造加密貨幣,詐騙到處都是
  • 目前有許多利害衝突、人造熱潮與暈頭轉向的投資者
  • 媒體界很少有人懂這一切是怎麼回事
  • 金融界很少有人懂這一切是怎麼回事
  • 科技界很少有人懂這一切是怎麼回事
  • 學術界與政界很少有人懂這一切是怎麼回事
  • 買加密貨幣的人們裡很少有人懂這一切是怎麼回事
  • 很可能我也不懂這一切是怎麼回事

還有:

  • 銀行與政府不會消失的
  • 傳統的軟體也不會消失的

簡單來說:干擾很多,但這裡面也有真訊息。要能掌握它,我們需要先從定義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開始。

如果沒有一個適當的具體定義,當大部分人在爭論加密貨幣時,其實都在各說各話。因為他們不曾停下來問問對方對於加密貨幣的定義。

以下是我的定義:『加密貨幣是一種新的資產類別,它的特色在於能夠驅動分散式應用的發展。』


如果我這樣說有道理的話,那麼,你對於加密貨幣的觀點,其實必須來自於你對於分散式應用(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s)及其對比於當前軟體模式的價值,而與你從傳統貨幣或證券的觀點對其評價無關。

如果你對於分散式應用沒有觀點的話,那麼,很抱歉,你就還不能對於加密貨幣有任何觀點。請繼續看下去吧!

既然並不是要進行加密貨幣與傳統貨幣的比較,讓我們不要再使用「貨幣」這個詞彙。這是個錯誤的用語,這詞有太多既有的內涵。戴蒙先生,我注意到當您公開談論比特幣時,您常常將之與美元、歐元與日圓等相提並論。這樣的類比沒辦法幫助您理解事情的真相。事實上,反而會造成阻礙。所以,接下來,我會使用「加密資產」(crypto assets)來指稱所謂的加密貨幣。

讓我們複習一下:加密貨幣是一種新的資產類別,它的特色在於能夠驅動分散式應用的發展。

一如其他類別的資產,必存在一種機制來分配資源給一種特定形式的組織。儘管近來各方短視的焦點,都在於加密資產的交易上,但它們存在的目的不單單是為了被交易而已。也就是說,至少在原則上,加密資產並不是為了存在而存在。

為了協助各位理解,我們可以參考其他資產類別以及其對應服務的組織形式:

  • 公司股份 v.s. 公司
  • 政府債券 v.s. 國家、各級政府
  • 抵押貸款 v.s. 資產持有者

然後,現在我們討論的是:

  • 加密資產 v.s. 分散式應用

分散式應用是一種新的組織形式,以及一種新的軟體形式:一種全新的、完全以分散方式,來創造、支援、運作軟體服務的模式。這並不代表這種新模式,對比於目前既存的軟體運行方式或公司,一定要比出孰優孰劣。我們等一下就會討論這當中主要的利弊得失。我們只能說,加密資產與分散式應用,與當前我們熟知的軟體運作與其對應之組織形式,有著 根本性的不同。

有多不同?想像這個比喻:你在熱帶雨林裡長大,然後我給你一株仙人掌,告訴你這是一棵樹。你會如何反應?你可能會大笑然後說這不是樹,因為一棵樹沒必要把一堆水儲存在身體裡,然後用盔甲來保護。是啊,畢竟熱帶雨林裡,水到處都是啊!這,差不多就是許多在矽谷工作的人對於分散式應用的第一個反應。

我離題了,應該好好給你一個解釋:

什麼是分散式應用?


分散式應用是一種創造無單一執行者服務的方式。

稍待我們會討論其是否真的有存在價值,但現在,你需要先了解它們的運作方式。

讓我們回到這個想法誕生之伊始。

那是2008年11月,金融風暴正席捲全球。

一個匿名作者發表了一篇論文,解釋如何在沒有可信賴的第三方(如Chase、PayPal或聯邦儲備銀行等)的情況下,如何建構一個可行的電子支付系統。這是歷史上首次提出的,此類型的分散式應用。

這是關於支付的分散式應用。

這篇論文的標題是:Bitcoin

這怎麼運作呢?怎麼可能沒有預先指定的單位可以追蹤更新每個人的帳戶餘額,而能傳送一筆電子化的款項?電子資料並不是無記名票據,資料需要可信賴的中介與認證。

這篇論文提出一個解決方案:組成一個點對點的網路,公開網路,把每一筆交易發布給網路上每一個人。在你發布交易時,要指向此交易所牽涉到的此網路上的帳戶資訊。運用加密原理,以帳戶的軟體鑰匙,對你的發布進行簽名,以便於他方能夠確認這是你的帳戶。

快要可以運作了,還需要一個要件:如果有兩個發布相互競爭(亦即,你想一筆錢花兩次)則只會有一個發布被採用。

錯誤的解方:設計一個單位可以對交易進行時間戳,然後把最先到的納入。但這樣一來,又得要信賴第三方單位,等於白弄了。

劃時代的解方:讓各單位競爭來當"時間戳執行者"!我們勢必要有一個單位來執行這個動作,但我們可以避免事先指定特定人,或是每次都用同一人,來執行這項動作。

「讓大家競爭吧!」聽起來像是市場經濟。缺了什麼呢?競爭的獎勵。激勵。或是,資產。

讓我們把這個資產稱為「比特幣」。讓我們把競爭認證最新交易批次時間戳的各方稱為「礦工」。讓我們公開程式碼與網路,讓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加入這場競賽。

現在,我們需要一個真正的競賽。這篇文章出了一個方式:預備,開始!找出一個網路產生的亂數!這亂數非常非常難解,難到唯一方法就是使用大量運算力,耗費電力,來把它找出來。就像是《查理與巧克力工廠》裡,被寵壞的薇魯卡要她爸爸跟可憐勞工們幫她找出可以參觀巧克力工廠的幸運金票,礦工們用計算暴力搜尋他們的幸運金「數」。

為什麼要這麼刻意且耗費資源地競爭,來做一件對網路進行時間戳這麼簡單的事?因為,我們要確保競爭者們,都會因此付出真正的成本,如此一來,如果他們真的贏了這一場尋找亂數的競賽,成為這次指定的時間戳執行者,他們不會這個權力作惡(例如審查交易)。反之,他們會戮力地掃描每一筆待確認交易,消除任何想要雙花同一筆資金的使用者,確保所有規則都被遵守,並廣播認證過的批次給網路其他參與者。

因為如果他們好好遵守規則的話,網路就會按照設計來獎勵他們 ...

... 以新產生的比特幣,以及想交易的人以比特幣來支付的交易費用。(現在可以知道他們為何稱為礦工,而不是時間戳使者了嗎?)

也就是說,礦工遵守規則是因為自利的動機,而做出對整個網路有益的行為。

你知道,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說過:

我們的晚餐不是寄望於肉商、酒商或麵包師傅的仁慈心,而是他們對自已利益的重視。

加密資產:網際網路裡,那隻看不見的手。

比特幣就是資本主義,純粹的。您應該很愛的!

所以,既然這些礦工們有帳單要付(主要是電費),他們應該會在公開市場上賣掉他們新賺來的比特幣來換取任何他們需要的法幣來支付,剩下來的就是利潤。因此,比特幣將會開始流通,需要的人可以購買,甚至投機的人也可以參與 (後面會再談到誰“需要”它,以及誰在投機。)

明白了嗎?這是一石二鳥之計啊:這個金融資產以一個由競爭性時間戳執行者們所構成的市場,來取代我們對於可信賴的集中機構的需求,與此同時,此一資產也在此無中心電子支付網路中,被用來當作數位無記名票據來流通使用(對!這是循環論證了,我知道。)

現在你瞭解比特幣了,讓我們進一步把這邏輯擴展到整體分散式應用的討論上。

一般來說,分散式應用就是讓我們可以在缺乏可信賴中央機構的情況下,完成現在原本就可以做到的許多事情(例如支付)。

再舉一個例子:Filecoin這個分散式應用可以讓使用者們在點對點網路的電腦裡儲存檔案,而不需要中心化的檔案儲存服務如Dropbox或是亞馬遜的S3。這個應用的加密資產也叫做Filecoin,用來激勵大眾與該網路共享多餘的硬碟空間。

數位檔案儲存並不是新的概念,電子支付也不是。新的地方在於,這些服務可以不需要一個公司來運營,這是一種新的組織形式。

再談一個例子。

先警告一下,這個可能會有點令人困惑,因為這個應用是更底層的概念。

有個分散式應用稱為「Ethereum」(以太坊),Ethereum是用來建構分散式應用的分散式應用。我相信讀者們多半都已經聽過ICO(第一次代幣發行)與Token(代幣)這些詞了,這些大部分都是在Ethereum上發行的。要建構分散式應用,不是一定得像比特幣一樣從頭開始,你可以選擇在Ethereum上做比較方便,因為:a) 這網路已經在運作,以及 b) 它就是專門設計來建構各種應用的中性平台。

Ethereum的protocol就是設計來激勵各方貢獻計算資源到該網路上,以便賺取以太幣(Ether;以太坊的加密資產)。這使得Ethereum成為分散式應用這些新類型軟體的新型計算平台。這不是雲計算,因為Ethereum本身就是分散式的(可以查查以太一詞在物理學歷史上的意義),這也是為什麼其創辦人Vitalik Buterin會把Ethereum稱為「世界電腦」。

總結一下,在這短短幾年內,這世界找到了一種無需中心運作者就能建構軟體服務的方式。這些服務稱為分散式應用,主要關鍵在於利用加密資產來激勵網路上的非特定人來貢獻提供服務所需的資源,包括運算、儲存、計算等等。

至此可以稍喘口氣,來感受一下這件事其實很神奇。只需要網際網路,一套公開協定,一種新類型的資產,我們就可以建構起一個可以有機整合資源,提供各式服務的網路。

有許多人認為這是所有軟體未來終將走的道路,認為這可以從根本挑戰FANG這四大天王(譯註:Facebook, Amazon, Netflix, Google)與風險創投等。

但我不這麼認為,因為我認為 ... 分散式應用,相對於傳統軟體應用,對於大部分人是否真的那麼有用?這可能是個問題。

簡單來說,你無法證明對於所有人而言,比特幣都比PayPal或Chase好,或是Filecoin都比Dropbox或iCloud好,或是Ethereum都比Amazon EC2或Azure好。

事實上,幾乎在每一個面向,分散式服務的效率都比中心化的服務要差:

  • 分散式服務比較慢
  • 分散式服務通常更貴
  • 分散式服務比較難放大規模
  • 分散式服務的用戶體驗較差
  • 分散式服務的運作比較容易有問題或是不確定性高

而且,這些都不是只因為它們還太新。就算我們把區塊變大,就算是加入閃電網路(lightning networks),分片處理(sharding),分叉,自我修復式帳本技術,或是其他任何改進方案,也是一樣的。這是本質問題。

這是因為這些服務設計的主要初衷就是為了去中心化(分散)。任何目標都必須臣服於此一大前提下,而這就是結構性的取捨所導致的問題。

記得前面說過的“刻意且耗費資源地競爭”嗎?確實,這就是以throughput(處理能力)的下降為代價的。記得前面說過的"運用加密原理,以帳戶的軟體鑰匙,對你的發布進行簽名"嗎?這裡的私鑰得比普通的密碼要更注意保存保護的問題 (普通的密碼可以想辦法恢復)。記得說過“網路沒有單一維護者”嗎?那麼,就代表要治理這個網路或做出決策,沒有太好的方法。

當然,你可以想辦法讓分散式應用更有效率或體驗更好,例如以受信任的單位來中心化管理使用者的簽名秘鑰與代幣,但這樣又回到中心化的老方法上,不如直接就用中心化的方式來做了。

因此,以比特幣來說,對它最好的描述不是「去中心化的PayPal」,更誠懇的一種說法會是:「一種極度無效率的電子支付網路,但因此可以換得去中心化的體系」。

不爭的事實是:中心化應用幾乎在每個面向都完勝分散式應用。

除了一個特性以外。


而且這個不只是所有分散式應用的優越特性而已,這是我們唯一知道的達成方式。

我在說什麼呢?

就是,免於審查(censorship resistance)。

這就是我說的干擾裡,不容易掌握的的真訊息。

免於審查的意思是:對於分散式應用的使用是公開且不受限制的,服務交易是不可被停止的。

更具體來說,沒有什麼可以阻止我傳送比特幣給任何我想要傳送的人,沒有什麼可以阻止我在以太坊上執行程式碼,沒有什麼可以阻止我在Filecoin網路上儲存檔案 ... 只要我能連接網路,能以其對應之加密資產付給網路交易費用,我可以自由做我想做的任何事。

(如果比特幣是純粹的資本主義,它也是純粹的自由。這也是自由主義者可能會著迷的地方。)

如果你們是加密貨幣的狂熱信徒,不願意相信我說的話,那麼至少你們願意聽聽Adam Back跟Charlie Lee說過的話?

所以,我們當然不能說比特幣對所有人來說都比Visa好,但有可能對於某些用戶來說,比特幣是他們付款的唯一方式。

我們可以問這個問題:「對誰來說,這樣的取捨是有道理的?」

誰需要免於審查的自由,更勝於中心化服務的速度、成本、擴張力與使用者體驗?

分散式應用如果要對特定族群有價值,那麼他們一定是出於能夠免於審查的考量來選擇這類服務方式。當然,這不是從投資投機的觀點來看的,而是從本質上來說的。

這些人是誰呢?

儘管並沒有很完整的資料可以分析,但似乎分散式應用的使用者可以大概分為以下兩類:

  1. 想與世界連接的人:世界上有許多地方的人民無法得到足夠的以傳統方式運營的服務,但還有辦法上網。

  2. 不想與世界連接的人:任何不希望他們的交易被審查或知道的人。

在這個架構下,可以進一步問:

  • 對誰而言,比特幣是最佳或唯一的支付方式?
  • 對誰而言,Filecoin是最佳或唯一的檔案儲存方式?
  • 對誰而言,Ethereum是最佳或唯一的執行程式的方式?

這些問題,直指此一科技背後的最終價值之所在。

目前,大部分分散式應用都還沒有太多用處。以比特幣來說,目前接受其為支付選項的美國主流商家數目比2014年還少。很多人論及開發中國家可以使用比特幣作為支付系統,但是例如在中國,傳統軟體應用如支付寶或微信支付才是真正在這裡驅動支付大變革的方式。

同時,在暗網或是勒贖軟體使用比特幣的考量是顯而易見的。

不過,大家不是為了「價值儲存」的原因來使用比特幣嗎?當然,這只是另一個說人們投資比特幣是為了長期持有的說法。但請記得我還沒有談論到加密資產的投資,我是在談由此項資產驅動的分散式支付應用是否對於某些人有用處。房地產只有在未來人類還願意在建築物內生活與工作的前提下,才有長期保值的功能。分散式應用也是一樣的。

那又該如何從免於審查的角度來理解Ethereum呢?畢竟,現在似乎有非常多開發者在使用它。既然Ethereum是分散式應用的開發平台,難道說有很多開發者是被審查或是被限制了嗎?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的。想開發金融產品的開發者們或是新創業者,並沒有開放而無限制的,對於世界金融基礎設施的使用權。Ethereum當然也沒有辦法提供這樣的使用權,但是它提供了另外一種不同的基礎設施,讓各方使用,例如創建並執行一個金融合約。

因為Ethereum是一個平台,它的最終價值來自於建構於其上的應用的價值總和。換句話說,我們可以看看在Ethereum上建構出來的東西是否有用,來評估Ethereum是否有用。例如,我們是否需要一個免於審查的預測市場?免於審查的Meme?免於審查版的YouTube或Twitter?

儘管為時尚早,但如果目前Ethereum上已經創造的730多個分散式應用都還沒有一個似乎有用處的話,那麼似乎代表些什麼。即使在當年網路興起的第一年裡,就已經誕生了聊天室、電子郵件、貓咪相片與運動比賽分數等值得說嘴的應用。當今Ethereum的殺手級應用在哪裡?

所以,這代表什麼呢?

分散式應用與我們熟悉且熱愛的軟體應用有如此不同的特性,真的有人要使用這些應用嗎?它們有機會變成經濟體系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嗎?這很難說,因為這的答案,雖然與此技術的科技演化有關,但更重要的是社會對它們的接受程度。

例如,傳遞加密訊息通常只有駭客、間諜跟神經質的用戶在使用,這現象似乎不會改變,直到最近史諾登與川普時代之後,幾乎從矽谷到Acela corridor的每個人都開始用Signal或是Telegram,WhatsApp是終端到終端加密的,新聞界採用SecureDrop來交付費用 ... 這方面的技術是有一些提升,但最主要的還是社會的變化在推動著普及化。

換句話說,我們在雨林長大,但有時候環境會變化,知道如何適應其他環境會對我們有所幫助。

這就是目前在加密資產與分散式應用上投資的基本論述:要有定論還為時尚早,這個改變太大了,要是這裡面有一兩個分散式應用真的成為未來世界的一部分,那麼相關的加密資產將會有極高的價值,所以及早投資下注再看看事情怎麼變化,不要只因為還沒看到殺手級應用就半途退出。

這個論述還不錯,我也傾向同意。

我來總結一下:長期來說,加密資產的價值是由其支持的分散式應用的使用來驅動的。儘管還早,但目前的高估值仍有其道理,因為就算大量普及的機率不高,但潛在影響巨大,所以先上車來跟著一起看看未來的發展也不錯。

但怎麽解釋最近的瘋狂?

比特幣一年內翻五倍,以太翻了三十倍。加密貨幣總市值從一年前的120億美元竄升到高達1,750億美元。為什麼?(譯注:這是2017.10.17的統計數字)

就跟所有瘋狂的歷史一樣,目前非理性是最理性的選擇。

為了瞭解事情的真相,讓我們檢視一下買家與賣家的思維邏輯。從買家開始。

如果你很早就開始投資比特幣或以太幣,那你就發了筆橫財。在心理學上稱為「莊家效應」,你開始不把這錢當自己真的錢,覺得你很厲害且更願意冒險,可能還會把風險分攤到其他一兩個加密資產上。

如果你還沒投資,怕錯失機會的心理持續累積,直到那個豁出去的時刻來臨然後買入。也許你剛好看到比特幣的消息,搞不懂所以遵循巴菲特的(好)建議沒買進,你身邊的朋友們買了賺了錢,但你還是不理會他們。然後你又看到以太坊的消息,更不懂了,也不買,然後你的朋友們有買的已經開始準備規劃退休。這一堂課似乎有違背巴菲特的教誨,似乎應該只投資你不懂的東西?於是人們開始從頭檢查自己的投資邏輯,然後當比特幣創新高時,他們終於進場了。

這並不是好事。

因為,市場上總是會有賣家來滿足需求,尤其是當需求是來自於一群覺得他們永遠也無法理解,所以決定把錢押在任何聽起來複雜且能畫大餅的東西上時。

現在看看賣家。我指的不是買進又賣出的人,而是發行者,創造新加密資產的團隊。

基本的模式是:在規劃的分散式應用上線前,預售一定比例的新創加密資產,來供開發資金使用。這表示如此募集的資金是 a) 不具稀釋性,不是證券,以及 b) 不是債務,你沒有義務要還錢給任何人。基本上就是免費的錢,即使是90年代的網路泡沫時期也沒這麼好的事,這是創業者的黃金時期。因此,此一誘惑吸引各路人馬搶進ICO,甚至還不是要開發分散式應用。畢竟,ICO可以讓你在上線前就退場啊!

還有一種效應催化創業者來創造新加密資產:提早銷售加密資產創造了一群「有遠見的投資人」,他們提早購買了你的資產,因此積極協助你推廣,如果不是有金錢誘因的話,根本不可能存在。

這種思考的問題在於:其將早期投資者與早期使用者的角色合一。買進數位資產的人,與使用其關聯服務的人,重疊部分很小,尤其是像目前這種市場情況。這創造了一種產品與市場的錯覺。確實,人們是買進了你的加密貨幣,但那只是因為他們想致富,而你賣的東西其實就是「致富的方式」。

但「沒關係」,因為現在每個人都在發財。

現在最理性的選擇就是不理性。

只要那條線圖永遠向上走。

只有退潮時,你才會知道誰沒穿褲子。

與此同時,我也不會看空加密資產。

靠水晶球維生的人最後終將吞下碎玻璃。

考慮以下情境:加密資產總市值每幾年就增加一個量級,那麼2022年時會到達多少?可以確定的是當前創建的許多(或是大部分?)加密資產到時都不會存在,但2013/2014年開始的許多加密資產(被稱為山寨幣)現在也都早已消失。只有以太坊是例外,它靠著支持其他加密資產的平台功能,推動了這一波熱潮。

戴蒙先生,結論是什麼?

讓我最後總結一下。

  • 加密貨幣(我偏好稱之為加密資產)是一種新的資產類別,用來發展分散式應用。
  • 分散式應用提供我們現在早已經享有的服務,例如支付、儲存或計算,但差別在於這裡的服務不需要中心化的機構。
  • 這種新的軟體運作模式對於需要免於審查的人有用,通常他們不是無法使用正常服務,要不然就是不想被識別。
  • 大部分人使用目前正常的應用服務是更好的選擇,因為它們在所有面向都比分散式應用好上10倍,至少目前是如此。
  • 社會對於新科技的擁抱或是拒絕很難預測(想想加密通訊的例子)。
  • 長期來說,加密資產的價值取決於其提供的分散式應用是否有使用價值。
  • 短期來說,波動將非常劇烈,FOMO與FUD競爭,疑惑與理解競爭,貪婪與恐懼競爭(買賣雙方都是如此)。
  • 大部分購買加密資產的人都已重新檢視了投資邏輯。
  • 大部分創造新加密資產的賣家們並不是真的在建造分散式應用,只是順著瘋牛市場在販賣他們的新代幣;這並不代表分散式應用不好,只是代表有人在利用無知牟利,甚至他們自己都一知半解。
  • 不要長期看壞加密資產的發展:我們即將迎來比特幣論文滿十週年,加密資產仍無衰退跡象,分散式應用很可能在這世界取的一席之地,就像是我們長久以來視為理所當然的那些組織形式一樣。

祝您順心,

Adam

p.s. — 您可能注意到我沒有使用「區塊鏈」這個詞,我認為這個詞所創造的疑惑可能比創造的知識還多。

p.p.s —  我這裡沒有提及領一個相關話題:企業使用的加密帳本。我對此的觀點可以參考這裡

譯注:所有圖片來自於原文內容。

Sort:  

Jamie - Rubbish, he's just talking up his books to preserve the status quo that benefits him so much

赞👍 我也觉得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好,而且很直白得讲清楚了一些很基本但是又有点晦涩的概念。

我前一阵也把这篇文章翻译了一个系列(简体),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多多交流:
《致吉米戴蒙书》 第一章 加密货币
《致吉米戴蒙书》 第二章 比特币的诞生
《致吉米戴蒙书》 第三章 以太坊和去中心化应用
《致吉米戴蒙书》 第四章 去中心化应用的优劣
《致吉米戴蒙书》 第五章 结语:从泡沫走向未来

不过这篇文章最大的问题感觉是它太长了。。我开始翻译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最后翻了整整五章 😆

原來你翻譯過了啊?我其實稍微找過有沒有中文翻譯,一開始沒看到,後來找到一篇,但也不是你的。

確實我感覺這封信是有點囉唆,但我猜這位先生也是想藉機科普一下,稍微解決他信裡說的大眾不了解的問題。

謝謝你的分享。我建議你先開始建立自己在這裡是個『真人用戶』,再開始做這些下功夫的事,這樣比較有機會得到認同跟肯定。當然,如果只是想找地方放文章,那就另當別論了。

very important post share .. thanks @deanliu

joelight Joe Light tweeted @ 13 Oct 2017 - 18:00 UTC

Dimon on bitcoin. The funniest series of headlines I've read in a while. Read from the bottom up https://t.co/bbUHYxAm3K

Disclaimer: I am just a bot trying to be helpful.

Nice post.
Thank twitterbot

your post is so fantastic, your post is so inspiration for me and all the steemit users, I am proud of you ... I love all your posts, you are fantastic in making a post, may the victory and goodness side with your work. Thank you..
@zainuddinibrahim

nice post bro

我怀疑 Jamie 这老头根本就是精通比特币,人前做戏而已

呵呵,精通不至於吧,刻意蔑視是可能的。

我的英文不好,看不懂原文。讀過這篇譯文之後,對比特幣又有了新的認識。深入淺出,形象直白。期待後續譯文

謝謝讀者。

之前老公知我想多了解加密幣也推薦我看這篇文章。花了幾天看,主要takaway 是加密幣其實是 means 不是 end。但大部份人只管看它大升大落,而忽略了背後的 fundamental和原意。

唉!我還有很多功課要做...

還有很多功課要做...

大家都一樣哪~~